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痛定思痛说国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09:29 海南日报

  1995年2月23日,是中国证券市场一个值得回顾的日子。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27”国债违规事件。“327”事件酿成重大金融风险并直接导致了国债期货市场的关闭。中国刚开始探索的金融期货随即胎死腹部中。事隔十载看“327”事件,反思许多事件是不无裨益的。

  首先是管理层对国债市场的定位功能出现偏差。当时的推出国债目的是为了解决国债
发行的困难,活跃二级市场交易。其实质是看中其投机功能,而不是它的套期保值功能。这不能不说是导致国债期货交易后来转向爆炒的一个内在原因。国债期货的一开始就埋下了投机过度的种子。1994年下半年开始的不断出现“逼空”事件就是风险的反映。

  其次,国债发行规模小,品种结构尚不完善,尤其单一券种交收的情况下问题突出。国债品种基本以3年期、5年期品种为主,这种过于集中的中、短期债券品种使本来就波动不大的利率水平缺乏足够的想象空间,无法体现长期的利率预期。国债现券规模与期货交易规模之间的比例失调也隐含了较大的市场风险。交易双方多空地位先天性不平等,导致了多空双方的不平衡性,“逼空”事件频频发生。

  再次,利率变化过于频繁导致国债价格扭曲,市场价格中枢失衡。当时通胀率居高不下,财政部对国债进行保值贴补,保值贴补的实质是实行浮动加息,保值贴补率的上涨意味着价格的上涨。国债利率大幅度变化导致市场套利空间加大,更助长了投机。而且国债价格加上套期保值率后,国债期货价格的中枢线失去了现货价格的牵制,月公布一次的保值贴补率成为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价格变动指标,从而使国债期货由利率期货演变成一种不完全的通货膨胀期货。而依据财政部的“消息”影响市场也成了多空孤注一掷的筹码。此时的国债期货市场已逐渐沦为主力机构堆砌巨资互相抗衡投机暴利的准赌场。

  还有,我国交易所风险控制机制和监管机制存在严重漏洞。国债期货是一种金融期货,本应定位于期货市场而不是证券市场。当时首先试点运行国债期货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本身是股票和现货国债市场。这种用现货的交易规则管理期货品种,注定是不完善的。期货、现货功能的“错置”导致了风险监管手段的不匹配,功能、定位的偏差注定导致了结果的偏离,隐藏了风险的祸根。(陈岚桦)

  链接

  “327”国债是指的是一种国债交易品种。1995年以万国证券为首的机构在“327”国债期货上作空,而以中经开为首的机构在此国债期货品种上作多。1995年2月23日,万国发现对市场方向作出了错误的预期后处于全面被套牢状态,为扭转局面,其主要负责人授意恶意透支,超限量砸盘,造成收市前8分钟,700万手巨单将价格暴挫,致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万国证券由巨额亏损转为巨额盈利,市场陷入极度混乱。

  “327”事件震惊中外。当晚,上海证交所即发布公告,以某会员蓄意违规为由,决定尾市8分钟所有成交无效。紧接着证监会和财政部就发布《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通知。

  5月18日,鉴于国债期货市场仍旧风险频出,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金融期货从此被勒令关闭。至此,在中国诞生仅仅两年之久的金融期货彻底消失。

  作者:陈岚桦

  (来源:海南日报)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