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股市场的公开化、高密度的大型融资预期、国际估值标准下的股价接轨、新股询价制度下新股上市的低定价预期为当期最热的四大利空,在它们共同推动下的骨牌式比价效应,的确已经形成了一种现实的交叉风险。如何应对?笔者建议的方法是以积极的态度,在风险的充分释放过程中发现难得的投资性机会。
以上被市场理解为重大利空的因素都是关于商品及其价格的问题,其中国际估值标准
一直是最受关注的。众所周知,市场开放的脚步正在不断地加快,国际资本视野下的股价排序,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国际估值标准基本上是国际间主流资本的估值方法,放在中国市场必须以中国实质经济为基础。基于对经济软硬着陆的迷惑,市场在去年就出现了一次集体错判。现在事实的发展使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阶段性高点将可能出现在2006年,而非之前的2003年。准确的估值包含着一个价格底线,市场对风险的高估将为投资者在底线以下买进提供可能。大家都看到的例子莫过于QFII及其影响下的机构对于板材类钢铁股的判断和处理,年中抛,年尾补。
如果说国际估值标准已经是市场消化处理得比较好的一大因素,那么其余三种则正处在一种消化不良的状态下。而国际估值标准中国因素的强势化,却恰好为化解负数创造了基础。
C股市场由来已久,伊利股份违规MBO事件的暴露,终于使C股交易公开化成为现实。公开资料显示,当初伊利股份10元/股交易过户的法人股实际上有外资愿意以双倍的价钱成交。非流通价格出现在流通价格之上的一种现实,本身体现着两种交易在诉求方面的差异。市场的一大进步,但却被曲解为全流通的开端,管理层实在有必要做出准确的澄清。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尚福林最近关于股权分置的问题在年内仍然搁置的说辞,以及李融荣抓紧大型优质企业不放的一贯主张,也许就会得出一个比较准确的结论了。C股市场并购参股性交易产生的价格发现功能,为投资者带来的将是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
广州万隆冯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