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恢复发行重击股指 大缺口预示大变局将来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8日 06:0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本周一是恢复新股发行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沪综指向下跳空8个点开盘,盘中跌幅继续扩大,终盘大跌28.97点,收报1216.65点。周一沪综指所形成7.47点的巨大跳空缺口,是3年来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此前更大的向下跳空缺口要追溯到2002年1月14日,当时沪综指跳空16点下行。 谁制造3年不遇大缺口
1月17日为何会形成3年不遇之大缺口呢?确实,这天是新股恢复发行并试行询价制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但是市场已经对此有了1个月的缓冲期,因为在去年12月中旬,试行询价制的信息已经被市场所接受。所以,从这点来看,新股重启是股指下跌的一个因素,但显然不是因素的全部。 必须看到的是尽管询价制的影响已经在这一个月里得到充分的消化,但该消息真正兑现时,其引发的结构调整仍然使得大盘短期受到冲击。一方面,恢复新股发行后的第一家公司华电国际的亮相,使得电力股率先望风披靡,竞相下行;另一方面,预期中的交行、建行上市,以及中石油、中海油的回归等,又从另外的角度对另外的板块,如银行股、石化股形成打击。 然而我们同样认为,询价制从长期来看必然是有利于投资者的,因为至少从现在开始,他们能以更合理的价格买股票。就买卖双方而言,这对买方是有利的,只不过比价效应所引发的结构调整是市场难以避免的。 多事之秋放大恐慌效应 然而,股市结构调整的动力远非新股询价所能概括的。 第一,去年12月份以来,除了询价制之外,对股指运行而言更大的负面因素是规范非转,即所谓的C股市场争议。规范非转的政策意图在于规范,但其采取的措施,却给市场以弱化A股含权的印象,进而使得A股中枢下沉。 事实上,此前非转本来就是允许的,2003年的非转累计涉及金额约300亿元。重申既有规则的目的在于规则中的两个新要点:其一,上市公司非转要在交易所进行;其二,非流通股转让比例由以前的5%下调至1%。非转对于市场的冲击在于,流通股东原有的补偿预期被减弱。因为规范非转的同时,也再度确认了非流通股的转让权利。 此外,非转新规定使得非转运作起来更加方便,利于流通股大户在二级市场和非转市场进行套利。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形成大规模套利,其将显著降低市场中枢,加剧股价结构调整。 第二,股权分置处理进展缓慢。尽管各方专家强烈呼吁要推进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但从实际的成效来看,其距离投资者的预期尚有较大差距。 第三,在相关核心问题被摆到风口浪尖之际,部分偶发事件也在对市场产生影响。如一些上市公司基本面出现重大变故,如个别券商因重组无望被接管等,也对近期市场产生重大打击。 毫无疑问,在诸多问题预期不利的背景下,市场选择了向下。 大缺口预示大变局来临 市场的大缺口已经出现了,其未来将怎样发展呢?不管股市未来将怎样发展,有一点应是肯定,那就是极至必然导致变局。2002年1月份的大幅下跌导致了变局的出现,1月17日的大缺口是否也意味着变局近了? 2002年发生的一幕是值得回头看一看的。2002年1月14日,沪综指出现16点下行缺口。当时的背景是,市场对国有股减持方案产生种种议论和猜测,进而导致市场急速回落。6个交易日后,沪综指于1月22日见底1348点,期间沪综指由1485.11点跌至1348.79点,跌幅为8.51%。5个月后,管理层宣布停止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从而导致了著名的6.24行情。 那么,2005年的岁首会是2002年的翻版吗? 笔者以为存在这样的可能: 第一,沪综指实际点位已经跌破千点。沪综指周一收在1216点,扣除新股影响因素,实际处在1003点附近的位置。事实上,如果以深综指305点对应的沪综指历史点位来看,沪综指此时点位应当是1997年2月20日的点位了,此时沪综指处在900点附近的位置。所以,综合来看沪综指实际上已经跌破1000点大关了。 第二,最坏的时候出现了。现在来看,大缺口再度出现,表明市场的恐慌气氛已经渲染得相当充分。询价制导致股价结构性调整,所谓C股市场出现导致A股含权预期趋淡,而股权分置的处理又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不利因素该出现的都出现了。 第三,笔者个人判断,股权分置问题解决的试点仍有望得到实施。从近期消息面看,目前各方人士正在积极推进股权分置问题的解决。我们认为,2005年会是希望较大的一年。估计解决的方式应当是自下而上、以点带面、协商解决、谋求共赢。 综合来看,沪综指由于缺口的出现,投资者受到重创,短期来看,股指仍然存在急速下行之动力。但正是这一缺口的出现,使我们更加坚信2005年的低点会在岁首出现。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中证资讯 徐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