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10万个为什么 解决股权分置05年不是良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11:58 中华工商时报 | |||||||||
水皮杂谈 2004年就快过去了,水皮有个同学曾经说过“时间如钢刀,不磨也飞快”,看看案边各种各样的年终专稿,水皮的脖子边就有嗖嗖的凉风掠过。 2004年是过去了,2005年还要继续。困惑2004年中国股市的问题在2005年还要困惑中
从媒体整理的问题看,2005年的中国股市面临的是十大困惑。 困惑之一是股市体制改革路在何方?主管和监管的职能分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2005年应有更大的突破。 困惑之二是股权分置如何突破?国九条明确要求“要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尊重市场规律,要有利于市场稳定,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公众投资者的合法制权益。”A股能否变成含权股并不是尚福林说了算的,国资委接不接茬就是个悬念。 困惑之三是券商如何面对生死考验?136家证券公司有多少能熬过2005年的早春? 困惑之四“基金淘汰年”会不会一语成谶?郎咸平的预言会不会兑现。 困惑之五“机构入市年”会有多少资金入市?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社保资金之外,QFII会不会出现扩容的新高潮。 困惑之六“加息年”会加多少息,会加多少次息?加息的结果能像美联储一样给纽约股市带来涨升吗? 困惑之七是国企大盘上市会给市场带来多大的压力? 困惑之八是指数期货会不会有进展? 困惑之九是QDII会不会推出? 困惑之十是私募基金的生存空间会有多少? 中国人凡事不是归九就是称十,因此所谓的十大困惑其实分量的差异是很大的,与2003年底人们对于2004年的担忧一样,股权分置再次成为悬在这个市场的达摩斯克利剑。这完全可以证明,股权分置问题的说法才是市场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股权分置是尚福林接任证监会主席后提出的概念,最早出自他在2003年11月发表的署名文章“积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但是最初并没有多少人领会尚福林的意思,人们还是习惯讨论全流通。一年以后,在高层关于落实国九条的座谈会上明确划出一条界线,解决股权分置不等于全流通。 谈股权分置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未必新概念带来新思维。 李青原是证监会规划委的主任,李主任是推进全流通的激进派。2003年10月30日,李青原在“中国改革论坛”上发言表示,股权割裂(注意不是分置)的制度设计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不解决,做任何事情都走不动。时隔二个月,在2004年1月10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研究所主办的第八届中国资本市场论坛上,李青原更是为全流通提出了明确的时间概念,这个时间就是2004年。 李青原为什么会认为2004年是解决全流通的好时机呢?“理由是目前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共识,而且宏观经济好转,股市也在稳中向上”,在具体操作上,李青原倾向试点先行,选择没有严重历史问题、基础好、在国民经济中有代表性、和国民经济状况关联度较高,实施全流通后股价能稳中有升的企业。“这样能维持市场价格不过度波动,在试点过程中,逐步完善配套措施。” 水皮在“经济学家扮演什么角色”的系列杂谈中为李青原博士的见解单辟一章,文章是这样评论的“李青原提出全流通试点方案时,上证指数在1340点附近,此后的交易日中指数创出本轮大熊市的最低点1309点。李青原明确2004年解决全流通好时机的时间是在2004年1月10日,上证指数是在1581点,李青原所指股市稳中向上指的大概就是这200多点的涨幅。显然,在李青原心目中,股指稳中有升是解决全流通的好时机。反过来,如果股指稳中有降呢?或者说2004年的股市先扬后抑或牛皮震荡呢?是不是未必就是解决全流通的好时机呢? 2004年过去,李青原所谓的稳中有升昙花一现。市场的走势不幸被水皮言中,而且还屡破1300点,探低至1260点。事实证明,2004年不可能是全流通的解决时机,也没有成为解决的时机。 分析市场走势,判断未来趋势,既冒险,又吃力不讨好。李青原错误判断市场不值得奇怪,问题在于能不能审时度势,修证自己的参照系。 2004年12月20日,中国证券报报道了李青原在“天则·华——资本市场冬季交锋会”上的讲话。李青原在会上表示资本市场需要根本性改革。她说“今年的宏观调控已经显现出,资本市场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严重脱节,如果能将资本市场作为调控手段之一,效果会更好,但我们的资本市场太弱了”。 李青原所谓的根本性改革,指的就是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李青原再一次明确一个时间概念,2005年又一次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机。2004年是良机,2005年还是良机。事实证明,2004年不是良机,同样事实也会证明2005年不是良机。 为什么? 道理水皮不想再重复,熊市不具备全流通的基本市场承受心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对于全流通而言都不具备。 但是李青原不是一般人,李青原是证监会的规划委主任,李主任力主2005年是良机,我们又怎么去理解尚福林的积极稳妥原则呢?管理层的这种不协调音注定2005年的中国股市和2004年一样会有各种各样的杂音。 朋友Y也是证监会的官员,Y的电话提醒水皮想到了香港回归的往事,想到了香港人对邓小平先生的感恩戴德。1997年中国政府要收回香港,但是香港搞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经济,中国大陆搞的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香港人害怕回归之后社会制度发生变迁,是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稳定了香港的民心。有的香港老人杞人忧天担心香港50年后怎么办?邓小平回答,50年都不变,你还担心什么50年之后?潜台词再清楚不过,50年之后就没有必要变了,我们首先要确保的是50年不变。 Y说,既然我们在全流通的解决上形不成共识,为什么不把这个问题留给后人解决?若干年后,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投资规模还是投资者的心理承受能力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也许全流通在那时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瞎讨论什么?越讨论,混乱就越大,市场就越不可能走出熊市的泥潭,这个道理不浅白吗? 如果尚福林能给市场一个承诺,一个5年或者10年,国有股不在二级市场减持全流通的承诺,A股市场就会和H股市场一样走出和国民经济发展态势相符合的新高行情,发展是硬道理,H股已经给A股作出了榜样,为什么一定要钻牛角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