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莫菲 上海报道
欲背水一战的证券公司们能否熬过这一冷冬?也许,焦虑不安的不仅是券商自身,券商所在的各地政府也在为曾红极一时老牌券商们急切地寻找出路。
12月初,上海市召开了一次针对上海本地券商情况摸底和扶持的市政府金融协调会
。
据知情人士透露,会上,上海市府领导听取了上海证监局与上海金融服务办关于本地券商目前不同的经营困境及未来发展机遇的摸底报告,并准备对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及海通证券三家券商进行有针对性的重大政策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市历来定位是整合本地金融资源、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今年,面临各地比较突出的券商风险,上海市不会置之不理。
一场由上自下的上海本地重点券商扶持运动,正在上海市政府的指导与协调下慢慢展开。
定调“走出去”
“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支持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推动符合条件的证券机构到境外资本市场拓展业务,同时也要吸引各类境外证券类机构到上海开展业务合作”已作为上海市政府定的基调,成为扶持证券公司的政策大纲。
而在接受政策支持的申银万国证券、国泰君安及海通证券背后,无不透露着上海市国资的影子。
申银万国证券的股东之一是上海久事集团,海通证券第一大股东是上海实业集团,而国泰君安的大股东是上海国有资产管理公司。
“三家券商受支持的政策各不相同”,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主要是针对各家券商近期将发展的思路逐一对症下药。”
市政府的计划是,国泰君安将接受三套扶持政策:
享有税收优惠(地方退税政策);上海市政府鼓励国泰君安的大股东们给予其长期借款,为国泰君安在资本营运、企业并购、财务顾问等创新业务开拓上提供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大力支持国泰君安申报创新业务,公司将转让大众交通1.13亿法人股,从而提高公司净资本,为多方协调铺路。
券商不仅需要交营业税(5%)、房地产契税、所得税(33%),几乎企业所有的税种都要交。据统计,证券公司的实际税负达到53%,远高于一般企业。
因此,某些交于上海市政府的税种,譬如所得税及营业税,上海政府高层可以适当予以减免。
“证券业是资本密集性产业,证券公司的资金实力强弱直接关系到生死存亡。资金短缺不仅制约券商传统业务的发展,而且也成为券商业务创新的瓶颈。”西部证券某研究员表示。
“鼓励大股东给予长期借款”的政策对刚发完16.5亿债券的国泰君安而言,无疑锦上添花。
国泰君安在转让其持有的大众交通法人股11357.82万股,以谋求达到争创新试点的规定“净资本/净资产”指标时,也将得到上海市政府的支持。
据国泰君安并购部介绍,公司2001年获得这部分大众交通法人股股权,当时公司用自有资产与国资委作了资产置换,持有成本约6.5元/股。
“大众交通的核心业务包括交通和燃气等公用事业,而这些领域对外资进入有一定的政策限制。因此,该股权转让的可行性主要还是取决于上海市政府及国资委的态度。”该人士表示。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尽管上海市政府对国泰君安的扶持政策基本定调,为了整合本地有效的金融资源,打造金融控股公司,上海市确实要树立若干个有竞争力,能主动“走出去”,与国际大投行实力抗衡的证券公司。
申万与海通
地方政府的厚爱并不偏颇。
“市政府高层表示,申银万国也将获得二条支持政策”,该知情人士说,“支持其与浦东发展银行合作的资产证券化创新产品;支持它增资扩股与发债。”
申银万国人士介绍,公司的增资扩股业务正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2004年11月17日,申银万国派选20位员工,按股东单位所在地区分成10组,分别对公司170多家股东进行登门拜访,向各家股东通报公司的经营情况、业务创新试点情况,并表达了公司欲通过增资扩股进一步增强实力,早日实现上市的目标。
据悉,日前申银万国已召开了股东大会,并在会议上通过公司增资扩股的决议。
尽管如此,“申万是否能实现增资扩股到预想中的70亿-80亿,依旧存在不可测因素”,业内人士分析,“毕竟市场尚不明朗,2004年公司未经审计的中报显示亏损2.51亿。”
其中的困境正是上海市政府可以大展拳脚,协调原股东及新股东之间关系的地方。
此外,上海市政府也十分支持申银万国与浦东发展银行在住房抵押资产证券化产品业务上的合作。目前,该方案已随同国开行及建设银行的资产证券化方案,上报证监会及国务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黄嵩分析,“资产证券化中发行的有价证券必须要找投行承销,承销费用将给券商带来不菲的收入。”
券商要参与整个资产证券化方案的设计以及资产重组,包括整理、组合资产,建立资产池,根据投资者偏好设计多种类型证券,根据现金流和风险状况确定证券价格,寻求战略投资者,充当财务顾问,并对日常运作和投资管理提供咨询等各方面的工作,也将获得大量的咨询服务和中介费用。
一旦该资产证券化方案获得批准,那么等于为申银万国等券商铺好一条具有新赢利模式的康庄大道。
此外,“对于海通证券,政策倾斜是协调其与银行间的关系。”该人士表示。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海通方面的认可。
再塑上海国际金融地位
上海市社科院某资深人士表示:“前两年,上海一直把建立国际金融中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但现状是,上海的金融业一直没有达到十五规划的目标,反而由于潜在风险的集中拖了服务业增长的后腿。因此,在十一五计划中,国际航运中心地位首次出现在金融业之前,欲以航运带动货流、资金流、人流支撑国际金融中心。”
针对此种情况,上海市已规划了2005年两大金融发展方向:一、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打造金融控股公司;二、大力推动上海金融衍生品。
打造属于上海的金融控股公司一直是上海市政府的梦想,而推动金融衍生品也是上海化解金融风险的好办法。
有接近申能人士甚至表示,以上海国际集团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方案已暂时受阻。
目前,可能成为第一家金融控股公司的是参股本地三大券商———海通证券、申银万国、国泰君安的申能集团。因此,对申能集团下属的三大本地券商施以援手正是这一实现上述目标的措施之一。
申能集团累计在金融产业方面投资总额达29.86亿元,涉及金融企业15家,包括旗下的申能股份,申能在上海滩金融产业的触角可观,不仅参股上述金融机构,而且还持有浦东发展银行5000万股,交通银行2498万股,上海银行1545万股,包括上国投,申能股份也持有2亿的股权。
“此外,上海市政府把2005年上海金融业发展定位在‘金融风险和金融创新’,大力推动上海金融衍生品的决定,譬如申万证券与浦发银行合作的住房抵押资产证券化产品,也为上海证券业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上述资深人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