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 正文
 

十大瞩目事件彰显市场精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7日 09:40 南方日报

  核心提示

  再过5个交易日,2004年证券市场就要画上句号了。蓦然回首,2004年的证券市场的确让人感慨万千:这一年是令人振奋的一年——国九条颁布、中小板开设、保荐制度实施、发行询价制度出台、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这一年又是令人沮丧的一年——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屡破千三大关、T族公司重组前景黯淡、券商危机爆发、德隆系倒塌……也许
,证券市场本来就是这样,让人爱不够,让人恨不够,既带来惊喜,又伴随遗憾。正因如此,证券市场才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关注她、研究她。

  一如既往,作为权威政经大报的南方日报对证券市场保持着持续的关注。与去年相仿,今日我们与申银万国、西南证券、万联证券、昆仑证券、江苏天鼎、中证资讯等六家证券专业机构联袂,推出十大瞩目事件、十大风云人物、十大焦点股票,作为对2004年证券市场的盘点,希冀读者由此再次领略中国股市跌宕起伏之风貌。

  1、国九条颁布

  入选理由

  国九条首次把资本市场提高至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加以重新定位和审视,指明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具有中国证券市场里程碑的作用和意义。

  事件回放

  1月31日,行文5000字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简称国九条)。这是在中国资本市场近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为中国最高行政机构的国务院首次就发展资本市场的作用、指导思想和任务进行全面明确的阐述,对发展资本市场的政策措施进行整体部署。

  点评

  作为指导证券市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九条的颁布唤醒了麻木的股市。2月2日起,上证指数从1630点开盘,创近期新高,1000多只股票出现普涨行情,随后两个月稳步走高至1783点。

  国九条颁布后,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与发展进入全面实施的新进程。今年内相关部门接连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无论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还是股东分类表决制度、新股询价制度,都以贯彻落实国九条为核心和出发点。从历年管理层推出的有关证券市场政策的数量来看,2004年无疑是政策出台最多的一年。估计推进国九条的落实,仍将成为2005年甚至更长时期内中国证券市场政策的核心,更多的市场化、制度化的政策亦有望不断出台。

  2、南方证券被行政托管

  入选理由

  2004年是券商危机集中爆发的一年。中国设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券商——— 南方证券被行政托管,揭开了券商整肃的序幕。

  事件回放

  1月3日,中国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联合颁发公告:鉴于南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混乱,为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自1月2日起对南方证券实施行政接管。在接管期间,中国证监会、深圳市政府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成立接管小组进驻南方证券,全面负责公司经营、管理和运作。

  点评

  根据2004年6月底南方证券接管小组向有关部门的上报,南方证券挪用个人保证金部分超过80亿元,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透支和国债欠库超过100亿元,委托理财亏损超过30亿元——— 总窟窿超过200亿元。 此前证监会曾调用紧急救助资金对南方证券给予了临时性支持,但仍不能解决问题。行政接管南方证券,是在公司自救无望的情况下采取的处置方式。平心而言,行政接管措施是国际上处置金融机构风险的通行方式,其优点是能够迅速控制和有效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处置成本和市场波动,也为今后公司的重整创造有利条件。不过,随着券商危机的不断暴露,由政府买单的负担和风险越来越大,治本之策当是采取市场化手段,将问题券商彻底淘汰出局。

  3、中小企业板正式设立

  入选理由

  中小企业板正式设立,意味着中国酝酿多年的创业板市场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同时亦意味着深圳证券交易所四年停发新股的历史宣告结束。

  事件回放

  5月27日,深交所在深圳五洲宾馆华夏厅举行中小企业板启动仪式。在不改变现有法规、上市标准和发行审核程序的情况下,深圳主板市场增设了专供小股本公司上市的板块。6月25日,中小企业板正式开盘,大族激光(资讯 行情 论坛)等首批八只股票同时上市。至年末,进入中小板块的上市中小企业已有38家。

  点评

  承载着建设中国“纳斯达克”的目标,人们对于中小企业板寄予厚望。中小企业板股票的登场也着实风光了一把。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八支新股开盘即暴涨,涨幅多在一倍以上。然而好景不长,此后,中小企业板更像是一场自由落体运动,股价连连跌停,股民纷纷被套。更令人震惊的是,中小企业板启动仅过了半个月,深交所即发出公告,对江苏琼花(资讯 行情 论坛)予以公开谴责,指出该公司未在上市公告书中如实披露有关委托理财事实。以此为开端,有关中小企业板的诸多弊端接连浮出水面。从诚信缺失、业绩滑坡、高速扩容到全流通传闻,中小板块几乎成为市场风险的主要来源。上市后整体最大跌幅40%,远大于同期大盘跌幅。有偏激的观点甚至认为,这个拥有比主板更多弊端的中小板要它有何用?看来,中小板块要摆脱圈钱、投机的特征,向美国纳斯达克看齐,还需要非常艰苦的努力。

  4、上市保荐制度实施

  入选理由

  通过发行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从源头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今年证监部门频施新政的出发点。而上市保荐制度的实施正是证券发行制度变革的关键举措。

  事件回放

  2月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该《办法》明确规定,首发公司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均需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保荐。保荐人要承担上市推荐和上市后持续督导的责任,还确立了保荐机构及其保荐代表人的责任追究机制。6月1日,洪城水业(资讯 行情 论坛)成为在保荐制度下发行上市的第一股。

  点评

  保荐制度让承销机构对自己承销的股票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凡失职者,除了行政处罚和追究法律责任外,严重的还要取消其从事保荐业务的资格。这自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剔除股市中的造假者,净化上市公司的质地。

  保荐制度执行后,也确实出现了保荐人拒绝签字,撤回承销项目的事。不过,7月12日,上市仅12个交易日的江苏琼花亦爆出上市前对委托理财隐瞒不报的事件,保荐人制度显然未能起任何阻止作用。在竞争激烈的承销市场中,保荐人独立性如何保持?仅通过一次考试认定,保荐人的执业能力如何保障?显然,保荐人制度还须进一步完善,监管和处罚力度还须进一步加大。

  5、发行询价制度出台

  入选理由

  发行试行询价制度是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新股发行价格将不再由证监会核准,市场化定价机制将启动。

  事件回放

  12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IPO发行价格应以累计投标询价方式向机构投资者询价确定,发行市盈率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除以发行后总股本。《通知》规定,询价制度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

  点评

  询价制度的出台,首要的变化是对发行市盈率的披露口径进行了规范。规定以新股发行后的总股本作为计算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的依据;计算每股收益时应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从而消除以往新股发行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和定价的行为,使新股募集资金的水分被大大挤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发行人及其保荐机构与投资者协商确定发行价格,使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到定价过程中来,使新股的定价机制更为合理;同时还将积极推动保荐机构提高定价能力,长远看将促进这些机构优胜劣汰。不过,新股询价制度涉及面很广,如何促使发行人、保荐机构、询价对象等参与主体诚实守信,如何保证新股发行价格能够相对准确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将是明年推行这一新制度最为关键的看点。

  6、分类表决制度出台

  入选理由

  分类表决制度的出台,是现有股权分置框架内的重大制度性突破,为保护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机制。

  事件回放

  12月7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并于同日开始实施。《规定》赋予了公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发言权和表决权,明确指出,上市公司再融资、重大资产重组、股东以股抵债等对公众股东利益有重大影响的五大事项,必须经参加表决的社会公众股股东所持表决权的半数以上通过。《规定》还将分红和再融资资格直接挂钩。

  点评

  中国股市独有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权分割的制度性缺陷,非流通股东往往以控股身份“一股独大”。试行社会公众股股东表决制度以后,上市公司要增发、配股等,都要问问公众股东同不同意,可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上市公司圈钱等行为,对中小投资者和证券市场无疑是长期的利好。不过,在社会公众股东中,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占绝对优势,分散的中小股东是弱势群体。要防止在分类表决制度中出现基金“说了算”,如何吸引广大中小投资者积极参与分类表决当属制度能否收效的关键。目前,中国登记结算公司和深沪两交易所已启动了股东大会网络投票系统,但从6月22日首旅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首家实施分类表决网络投票的情况来看,股民参加网上投票的只有94.8万股,仅占流通股总数的1.35%。看来,中小股东要尽快熟悉并积极参与这一新生事物。毕竟,自身权益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去维护。

  7、“9.14”行情爆发

  入选理由

  在2004年相对沉闷的市道中,由政策面直接引发的“9.14”行情称得上年内难见的“激情澎湃的岁月”,行情的整个发展脉络亦很能折射出今年市场的新特征。

  事件回放

  9月13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要求“抓紧落实‘国九条’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保护广大投资者利益。次日,“9.14”行情随之爆发,上证指数从1260点绝地反击,其后5个交易日连续逼空行情,至9月24日最高摸到1496.21点,期间涨幅达230余点。不过,从9月24日起,两市指数便急速回落,至10月15日上证综指已下挫了9.17%。此后,大盘基本上进入盘整震荡期,上证指数围绕1300点数次上下反复,临近年终又步入新的下跌通道。

  点评

  “9.14”行情在强烈的政策背景下启动,然后迅速回落,多少与市场的理性相关。“9.14”行情以后,管理层密集出台了落实国九条的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如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允许券商发债、推出公众股东分类表决制度、新股询价制度等。但这些举措重在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发展,其长期意义远远大于短期影响,且规范中必然有“阵痛”,市场难免起波折;而且,影响股市的因素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业绩下滑、股价国际接轨风险甚至油价波动、汇率因素均发挥作用,政策效应已越来越减弱。“9.14”行情发生后,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一直谨慎行动,正是反映了这种理性。

  8、以股抵债破题

  入选理由

  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是中国股市的“顽疾”之一,证监会和国资委两大监管部门联手提出“以股抵债”的解决方案,算得上今年中国股市的重大举措之一。

  事件回放

  7月27日,证监会、国资委联合作出决定,同意在上市公司以股抵债的试点。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东“侵占”的资金作为对价、冲减控股股东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被冲减的股份依法注销;以股抵债方案需经非关联股东所持表决权的2/3以上表决通过。8月12日,电广传媒(资讯 行情 论坛)以股抵债方案获得批准,成为首家以股抵债试点公司。

  点评

  截至2003年底,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余额大约为577亿元。启动以股抵债试点,为缺乏现金清偿能力的控股股东解决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提供了现实途径。比起过去上市公司大股东常用的一些偿债方式,以股抵债能使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下降,对解决一股独大问题有所帮助。不过,在实施以股抵债过程中,定价是否合理是关键,必须引入独立第三方专业意见,并通过公众股东表决制度,防止大股东从中操纵。应该承认,以股抵债只是解决股市顽疾的治标之策,上市公司的资金流和基本面并未因此得到任何改善。治本之策应是切断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非法资金往来通道,防止形成新的“侵占”,而要做到此点,解决股权分置的问题将无法回避。

  9、首只交易所基金发售

  入选理由

  上证50(资讯 行情 论坛)ETF是今年由证监会和上交所力推的金融创新品种,对今后上证指数成份股的走势产生一定影响。

  事件回放

  11月29日,由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发起并管理的上证50ETF在全国各地开始公开发售。这是我国首只ETF基金。上证50ETF将紧密跟踪上证50指数,按照股票的权重复制投资上证50指数的成份股。上证50ETF12月24日结束发售,在基金合同生效后三个月内建仓完毕,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点评

  由于上证50指数代表了沪市优秀上市公司的动态集合,基本能够代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全貌,因此,推出上证50ETF可将场内外大量资金吸引到这些指数成分股上来,长远看可引导我国证券市场建立理性投资理念。ETF在其它市场的实践表明,相关基金的推出对标的指数具有正向推动作用。有券商的研究显示,上证50EFT推出后,上证50指数1个月内出现5%到8%的涨幅是可以预期的。

  由于同时存在证券市场场内交易和场外申购赎回机制,投资者可以在ETF市场价格与基金单位净值之间存在差价时进行套利交易。这些套利交易会提高上证50指数成分股的流动性,使其交投更为活跃。不过,由于上证50ETF申购赎回是以一篮子股票进行的,起点较高(100万份),使得套利操作基本上只适合于机构和大资金。

  10、保险资金获准入市

  入选理由

  今年决策部门的重大举措,除了一系列制度变革,就是向证券市场“开闸引水”,保险资金获准直接入市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事件回放

  10月25日,中国保监会联合证监会发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保险机构投资者投资股票的比例,按成本价格计算,最高不超过本公司上年末总资产规模的5%。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票从此“开闸”。

  点评

  在国外成熟市场,保险资金早已是机构投资者的主力,是稳定市场的中坚。现在,保险资金获准直接投资国内股市,可以为证券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对证券市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截至2004年9月,保险业总资产达到人民币11308亿元,根据5%的入市比例,理论上保险资金入市金规模将达人民币550亿元。更重要的是,保险资金把安全和稳健放在首位。保监会、证监会亦明确规定保险资金不得投资7类高风险股票。长远而言,保险资金入市可望强化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使新兴的中国股市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不过,保险资金只是一个潜在的增量资金。如果股市没有更多业绩稳定的“蓝筹’,那么,追求稳健增值的保险资金也未必对股市钟情。(来源:南方日报)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