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命运多舛 破立之间确定扶优汰劣的解决思路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5日 13:49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何晓鹤 北京报道 2004年12月16日上午,王女士坐在南方证券北京亚运村营业部的大厅里,面无表情地看着瞬息变化的大盘。股指再次跌破1300点对于这位52岁的北京老股民似乎已经失去了意义,“已经被套了40%,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解套”。而对于市场关心的南方证券的重组,她似乎也没什么兴趣。“那是他们的事,无论怎样,只要我那十几万块钱还在,就和我没什么关
事实上,2004年,对于中国130多家大大小小的证券公司来说,时日同样艰难。从1月2日南方证券正式宣布被行政接管到10月26日辽宁证券被托管,数十家证券公司或被托管、或资金链断裂、或传出各类丑闻。伴随着中国股市的持续不景气,中国的证券公司也越来越走入低谷。 有人说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但没有人能分清好与坏的分水岭在哪里。 南方标本 当日历翻到2004年的时候,近三年来一直在生死存亡边缘挣扎的证券公司似乎更为多劫。 2004年1月2日,证监会和深圳市政府对南方证券的接管在很多年后依然值得一提。接管不仅决定南方证券的未来,也预示着中国证券公司未来的发展之路。 南方证券,这是中国最早的三家券商之一,11年的成长经历让它在很长的时间里享受着一种优越以及老大的感觉,当然,那是在2001年以前。在那一年,南方证券总资产达329.89亿元,净资产40.71亿元;在全国设有2家分公司和8个大区管理总部,营业网点71家,员工3000人。这是南方证券最好的时光,但地雷同时也已经埋下。 从2001年年底的亏损传闻到2003年10月申请破产的流言,南方证券在泥潭中奋力挣扎了两年,没有人知道这两年对南方证券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两年的感觉真的是五味俱全”,南方证券的一位员工曾表示。 行政接管之后,南方证券原高层都暂时不再履行原有的职责,一个九人组成的接管组开始全面掌管南方证券的日常经营管理。在九人的接管组中,原招商证券总裁牛冠兴为接管组组长、临时党委书记,行使法定代表人职权。 南方证券到2002年年底的总资产是260亿元左右,账面净资产大约为26亿元。虽然其亏损额远超过这个数字,但到底南方证券的窟窿有多大到现在依然还是一个谜。“真实的数字真的不好说,他们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向证监会上报过公司财务报表了”,证监会的一位人士说。 在接管之初,为防止股民挤兑,央行提供了83.35亿元的再贷款,全部用于股民提取保证金之用。目前能证实的是南方证券行政接管前合计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近78亿元。 而对资产管理业务的亏损目前仍没有准确的数字出来,只是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曾经让南方证券资产管理业务风光一时的孙田志在控制南方证券资产管理业务期间,通过江苏淮海投资、上海天发投资和上海华德资产管理公司坐庄,损失近百亿。 2004年年底,关于南方证券最新的进展是,国家开发银行将采取先破产再重组的办法接手南方证券。 就在这一年里,券商更为频繁地暴露出问题。5月德隆系开始倒塌,8月27日,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受命全面参与德隆系资产重组,德隆旗下三家负债累累的证券公司德恒证券、恒信证券和中富证券也进入接管阶段。几乎就在同期,在业内素有“小中金”之称的汉唐证券因提前兑付8亿元客户资金而爆发危机,随后被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接管。10月18日,长期处于破产传闻之中的闽发证券在几度自救失败后被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接管。10月26日,老牌地方券商辽宁证券被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接管,成为第七家问题券商。 而更多的证券公司依然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行业低谷 1987年,中国成立了最早的证券公司特区证券,第二年,管金生创办了万国证券。随后,证券公司作为一个行业在全国兴起,到现在已经成为拥有超过130家证券公司,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的行业。 最近两年,随着经营情况的恶化,证券公司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自救,也开展了多项其他业务,冀望以此走出困境,但结果并不如券商所愿。时至今日,老三样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经纪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的收入依然决定着证券公司的盈亏。 事实上,在佣金放开、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经纪业务已经出现全行业亏损。中信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的利差收入就由2002年的2.5亿元下降到2003年的1.7亿元,手续费收入2.56亿元。宏源证券(资讯 行情 论坛)2003年利差收入为6200万元,手续费收入1.09亿元。按中信证券52家营业部、宏源证券24家营业部计算,每个营业部平均收入分别为800万元和700万元。鉴于上市证券公司的经营绩效高于平均水平,世纪证券的研究报告据此推算,营业部普遍在500万元的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投资银行方面,2003年,共承销发行股票金额为1351亿元,按1%-1.5%的承销收入,证券公司收入为170亿元左右。经纪业务加上投行业务给券商行业带来的业务收入在350亿元左右,为证券公司总股本1400亿元的25%,这样的主营业务收入与总股本之比在所有行业中属于较低水平。市场估计券商资产管理的规模在2000亿元左右,以9%的市场利率计算,资金成本达到180亿元,完全抵消了投行业务的收入,全行业不可避免地出现严重亏损,即使不考虑资金成本,不考虑投资损失,以当前的市场状况,券商也很难依靠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盈利。 违规委托理财、国债回购及挪用客户保证金更是成为券商今年接二连三走向不归路的直接导火索。 国债回购之痛 这是今年上半年在证券市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在今年的4、5月份,关于国债回购的清查成为市场上的焦点,一批券商卷入其中,并直接导致了一些券商资金链的断裂。 根据坊间流传的推测,在国债回购市场中,违规国债回购资金累计达1000亿元。为治理其风险,今年2月25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下发国债回购自查令,部分券商在其措辞严厉的要求下不得不抛售手中的现货。 清查国债回购,起因是富友证券挪用客户国债。此后,新华证券、云南证券、佳木斯证券、珠海证券的猝死都与违规国债回购密切相关。“现在,更多的券商被牵连进来了,如果不及时补上,随时可能出事”,一位证券公司的高层私下里告诉记者。据记者了解,几家在业界很有影响的证券公司也被牵连其中,“而且问题不小”,一位知情人士说。 4月27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开始对国债及企业债回购中用以抵押的国债及企业债现券折算比率进行临时调低。五一前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向交易所债市的结算参与机构发出《关于加强债券回购业务结算风险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回购欠库处理与到期违约处罚程序,强调将对债券业务回购量大、持续进行滚动回购业务操作的参与机构进行重点监控。 目前,在沪深两市进行国债回购交易的品种共有9个。在2002年新股市值配售实行前,由于投资者对短期资金的需求谨慎,回购市场一度低迷,“市值配售后,大量的资金涌向回购市场,使得国债回购市场呈现出向上的局面”,北京一家证券营业部的老总说。 正是在这个时候,很多券商和庄家开始卷入国债回购狂潮。“机构挪用托管席位上的客户国债进行回购融资,再将钱投入股市,这部分流入股市的资金量很大,”申银万国固定收益部一人士表示,“只要席位上托管的国债不在同一时间转走,一般不会暴露。” 这种操作的可怕之处在于资金的放大效应。“现券-回购-现券-回购,这个循环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最厉害的可以放大10倍,甚至20倍”,银河证券的一位人士说。 “国债回购有多乱?我只能说,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已经没有钱赔了,开始在央行贷款了。”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董事长陈耀先曾告诉媒体。 据记者了解,去年年底,证监会曾授命证券交易所对现行的国债回购制度进行调查和改进。在上交所向证监会上报有关券商债券回购业务的自查报告中,交易所曾提出一些建议。“其中有希望各券商把自营和代理的现券以及回购业务进行分别登记以及调查以委托理财形式进行融资的行为等”,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券商频频违规,交易制度的漏洞也为其违规提供了方便之门。长期以来在国债回购业务中,结算公司一直是按券商的席位来清算的,即在同一券商同一席位上托管的国债是不分你我的。这样,只要是在券商席位上托管的国债,都被自动统一折算成可用于回购的标准券。“券商完全有机会将客户持有的国债申报融资回购,而融入资金划入同一席位下的另一资金账户投资股票。交易所很难分辨同一席位下的回购融资是自营还是客户的”,东北证券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闽发证券延迟至5月18日公布的经审计的2003年年报显示,其持有的国债只有1.5亿元,而国债回购规模为328亿元。“这个数字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这两个数字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一家证券公司负责自营的人士说,“国债回购的数额是各个营业部交易情况的汇总,这其中自然包括客户的。” 但他同时承认,闽发在国债回购上确实有违规放大的问题。 正是由于对违规国债回购的清查,使得证券公司更多的问题开始大白于天下。 委托理财之殇 于今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的委托理财的整顿,更是让券商无法自拔。 开始于1996年迸发出热情的委托理财业务在1999年的“5.19”行情后达到高潮,并在此后成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中最重要的一项。几年来,其业务中存在的系统性风险一直被其高回报的繁荣表象所掩盖,直至2004年初夏,德隆系倒塌,旗下证券公司挪用客户委托理财资金的链条传导至本身已经脆弱不堪的券商系统。大量上市公司委托理财的黑洞集中暴露。 根据《证券市场周刊》的报道,现在透明与不透明的委托理财超过2500亿元,违规的超过1000亿元,100多家券商或大或小都有委托理财纠纷。 10月猝死的闽发证券就存在大量委托理财,振华科技(资讯 行情 论坛)、青山纸业(资讯 行情 论坛)、铜峰电子(资讯 行情 论坛)、洪都航空(资讯 行情 论坛)、片仔癀(资讯 行情 论坛)、茉织华(资讯 行情 论坛)、泸天化(资讯 行情 论坛)、航天动力(资讯 行情 论坛)、庆丰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龙溪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等上市公司均掉进闽发证券的委托理财陷阱,涉及金额约为6亿元。而在闽发证券的财务报表上却只有1亿多的委托理财。 事实上,将委托理财业务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已经成为业内的公开秘密。因此,虽然券商的委托理财问题不断曝光,但委托理财真正的规模一直无人知晓。 2004年9月,各地证监局要求券商自查资产管理业务,并要将情况如实上报。对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分别列示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包括个人以机构名义、机构以个人名义)、各类债务和挪用客户保证金情况进行准确核实。10月,证监会要求券商在自查基础上对委托理财进行专项清理。 “这次清理是以前没有过的,现在我们的委托理财业务基本上都停了”,当时,某证券公司负责资产管理业务的老总说。事实上,由于只有少数几家获批创新试点的券商获得了集合理财资格,大部分券商新的委托理财业务实际上已经停止,一些券商已经开始着手清理过去的业务。 不过,清理也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因为市场持续的低迷,券商部分委托理财的资金也是深陷其中,低价抛售意味着券商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实际亏损。更为致命的是,一些券商已将重仓股抵押给银行或机构客户,实际上已经没有股票可抛售。 进退维谷之间,证券公司何去何从? 破立之间 管理层显然更关注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8月中旬,全国证券监管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扶优汰劣”的总体解决思路就是最好的注解。 “几家公司出问题影响还是可以控制的,但不能让整个行业都走到出问题的阶段,”证监会的一位官员私下里对记者说,“对于券商,今年就是规范和创新。” 应该说,今年不仅是券商暴露问题最严重的一年,同时也是管理层最近三年给予券商关注最多的一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对券商的扶持和整治措施不间歇地出台。 8月12日,证监会下发《关于推进证券业创新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并批准中金、中信和光大等三家券商进行创新试点;10月12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实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证券公司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向合格机构投资人发行短期融资券,该规定已于2004年11月1日实施。同日,尚福林主席签署《关于修改<证券公司债券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降低券商发债门槛。10月20日,证监会又发布了《关于证券公司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证券公司设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的具体操作及监管事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同时,证监会仅允许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试行办理此项业务。 依然是在10月,《有关部门就收购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公告作出解释》以新华社通稿的形式出现,《解释》中说明:挪用的客户保证金将由央行再贷款全额偿付;10万元以下的个人债务由央行再贷款全额偿付;超过10万元的个人债务则偿付90%;机构债务包括个人以公司名义开设账户的政府不予偿付,而由机构客户参与清算,以市场化方式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