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于心死 投资者木然对抗剥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3日 16:39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目前我国股市表现出来的软硬不吃的“非理性执拗”其实是投资者面对一轮轮用冠冕堂皇的名义掩盖着的巧取豪夺,被赤裸裸地无情剥夺后忍无可忍的抗争 潘福祥/文 中国股市这回似乎真的豁出去了,不管管理层出台什么样的政策,长期利多也好,
平心而论,目前证券市场的宏观环境称得上是自从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的十几年中最好的时期。别的不讲, 1994年“三大政策”托市,当时模模糊糊的几句安慰话就可以带动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从333点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直冲1050点,那是何等的立竿见影啊!尽管“三大政策”中除了“暂停新股上市”这条确实马上奏效外,另外两条“组建证券投资基金”、“考虑给券商融资”其实是实实在在的“期货”政策,真正落实已经是四五年后的事情了,然而这丝毫不影响管理层政策的威力。至于载入史册的1999年“5.19”行情,不也是在大盘岌岌可危时,投资者在管理层一句“恢复性上涨”的鼓励声中绝地反击,攻城拔寨,走出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吗?究其原因,当时的股民好像对于自己热衷于投机炒作一直有一种先天的“理亏”心理,长期处在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境地中,已经习惯于被斥责来教育去的角色,倘若这时有人给个好脸色,稍微把环境搞得宽松一些,哪有不诚惶诚恐地“知恩图报”的道理啊! 人心不古。一夜之间,被娇惯坏了的投资者突然翅膀硬了,不但不再买管理层政策的账,还养成了讨价还价的坏毛病,一会儿嚷嚷着“全流通”、一会儿吵吵着类别股东投票、一会儿呼吁肥水不流外人田,要求优质国企放弃海外上市、一会儿又义愤填膺兴师动众地否决上市公司为富不仁的再融资企图,搞得市场天天充满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甚至为了要挟管理层,不惜通过自残的方法破罐子破摔,你这里越迁就,他那里越不满足,明明知道你不希望股市再这么低迷下去,却认为终于抓到了你的软肋,动不动就撂挑子砸盘,完全无视“国九条”颁布以来推出的一系列促进股市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使政府一片呵护市场的良苦用心付之东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目前我国股市表现出来的软硬不吃的“非理性执拗”其实是证券市场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冲突综合爆发的典型表现,是投资者面对一轮轮用冠冕堂皇的名义掩盖着的巧取豪夺,被赤裸裸地无情剥夺后忍无可忍的抗争!毋庸讳言,我国的证券市场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产物,在发展的道路上充斥着“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式的妥协性“试错”和相机抉择,多年来管理层、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强烈的相互依存和理性自益的动机:管理层为了维持市场的繁荣,不得不容忍投机力量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兴风作浪;上市公司为了融资,必须挖空心思设计出与时俱进的金融创新名目;投资者明明知道自己最终难逃受伤害的命运,但是为了博取短期可能的高额收益,不惜火中取栗。这样一条生物链构成了中国股市独特的生存逻辑,也解析了十多年来市场一次次面临危机及其危机化解的基本脉络。如今,当投资者用万亿元真金白银构筑起来的上市公司融资大厦被层出不穷的创新尝试吞噬殆尽之时,他们终于痛苦地发现,以往一次次被概念和革命性理念包装下的牛市行情不过是投资者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徒劳忙碌和“大饼卷手指头”式的自我消耗,于是十多年来证券市场的传统运行逻辑将随之发生改变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自然选择,无论是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方式,还是投资者的操作行为都势必发生根本的改变。 韩国电视剧《商道》中有一个情节,当年轻的林尚沃一心一意地学习各种经商手段、工于心计地逐利每一单生意时,洪德洙告诫他:“做生意不是赚取金钱,而要赚取人心。”看后怦然心动。哀莫大于心死,对于一个以未来预期为支撑的市场,中国股市最大的危局来自投资者投资信心的丧失。而要启动“赚取人心”的信心工程,需要市场的运作主体放弃急功近利的救市托市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急就章,从规范市场运作秩序和提高上市公司诚信水平入手,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重新焕发起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和投资信心,重铸证券市场理性发展的基石。 (作者为赛尔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