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对股市分析渐近本源 四大认识误区看仔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1日 15:35 证券导报 | ||||||||
中证资讯 徐辉 近期市场始终在1300点附近盘桓,投资者对于市场方方面面问题的讨论也不断深入。政策、接轨、估值、定价权、调控、加息、汇率等等被广泛讨论。投资者对于影响股市运行因素的分析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向本源接近。
近期一些焦点问题,之所以引发观点上的极大分歧,笔者认为有多种原因:1、有些是炒做的因素,使得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如本土定价权问题;2、有些是长期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在投资理念上将价值和成长强行分开;3、有些是常识性的问题,但也被误导,进而可能错误地指导投资,如接轨的影响被认为既无远虑、也无近忧;等等。以下我们对近期市场四大误区进行简单剖析。 误区之一:价值和成长性是对立的 事实上,价值和成长性是一个主辅关系,成长性是价值公式中的一个参数。 我们需要怎样的投资理念?在股指百无聊赖的窄幅波动时,这一话题被得到相当热烈的讨论。一个典型的、流行的观点是,价值投资已经进入了“死胡同”,市场再度进入到了炒作成长性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一方面,不是因为价值投资导致中国A股近年的回落,而是高估的原因使然。成长性投资会在市场得到长期追捧吗?笔者认为可能性很小。另一方面,更为关键的是,这里我们看到,价值和成长性再度被对立起来,被非此即彼。而这更是大错特错之处。 基于收益法的企业价值评估理念指出,企业的内在价值等于企业在整个留存期内,能够产生的、以适当利率贴现的现金净流入。成长性会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动,但未必给企业带来现金净流入;即便带来了资金的净流入,但如果再考虑到资金的平均回报率,其也未必会带来现值的增长,除非其追加投入的资金的回报率,高于行业、或者社会平均回报率。 实际上,从企业价值评估的角度来看——股票估值实际上就是企业估值——成长性是价值公式中的一个参数。它可能正面、也可能负面;可能细微、也可能巨大地影响等式左边的现值。而现值正是我们希望得到的股票的内在价值。也就是说,成长性可能提升价值、也可能损害价值。 这样,我们很多的习惯性投资行为都要被推翻。03年,价值投资与低市盈率、低市净率联系起来,近期再与高分红率联系起来。但如果套用企业估值等式,我们会发现这些因素并不构成股票被低估的真正因素。事实上,市盈率和每股收益具有很强的欺骗性。每一次大的投入,总能够增加企业的收入,进而增加每股收益,但企业的现金流就不一定能够同步增加。相反,高市盈率、高市净率和不分红,也绝对不与价值投资相左。 误区之二:A股不存在价值投资的土壤 我们认为,在A股市场从无效向有效过渡的过程中,价值投资大有可为。 这也是前期被一些媒体反复讨论的话题。有观点认为,A股不存在投资的土壤,在A股进行投资注定要失败。但2003年以来的、对部分优势企业的价格走势的归纳表明,在A股市场进行投资,并非注定要失败,而且恰恰相反--当前A股是进行价值投资的最好时机。其一,价格因素。4年的熊市使得部分企业价格被低估;其二,市场的有效性因素。在03年价值投资刚刚在A股市场兴起时,A股几乎处于无效状态。ST股被定在3、4元的均价上,而一批优秀的股票,如中兴通讯(资讯 行情 论坛)等,反而仅以10倍左右的动态市盈率在市场交易。所以,A股市场有无效逐渐向有效过渡的期间,价值投资在A股将大有可谓。 如果说,03年是A股市场由无效走向有效的开始,那么,目前这一进程显然在加速。这也就是人们不断提及的结构调整加剧的原因。 价值投资能有好成绩吗?事实上,基于价值的投资行为,近两年的复利收益高达37%。 从例证来看,价值投资仅仅在03年开始被少数市场参与者使用,一年来,坚持价值投资的参与者受到了市场的奖励。我们可以通过新核心股指数与沪综指的对比看出这种奖励:两种指数均以03年1月3日为基期,1320点为基点,目前沪综指点位在1350点附近,而新核心股指数近期的平均点位在2480点。也就是说,在以沪综指为代表的股票市场平均收益在0的背景下,投资新核心股的长线价值投资者,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其获取的收益高达87.88%,年复利超过37%。 当然,半途而废者,可能难以有好的成绩。而仍然沉浸在上个世纪呼风唤雨的、旧思维中的″炒手们″,他们正日益被市场抛弃。尽管以ST股为代表的垃圾股,每年以30%以上的平均跌幅向下回落,但其整体目前仍然显著高估。 误区之三:接轨会令A股崩溃 我们认为,A股接轨过程已经三年了,目前处在尾声阶段。 尽管各方对于接轨的讨论已经相当激烈,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大家觉察到的时候,接轨已经处于尾声阶段了。 第一,2001年中国证券市场开始提出国际化。2002年起A股市场一直在朝接轨这条路在走--只不过提的人不多而已; 第二,如果从一个大的角度来看,接轨风险最大的时间段是2002年和2003年,目前A股处在接轨的尾声阶段。2001年年中A股H股的价差在380%左右,2002年年中差价在350%左右,2003年年中差价在250%左右,2004年年中差价在130%左右,目前二者差价在120%左右。也就是说,最近两年里A股、H股价差已经迅速接近,由350%降至120%了,最大的风险已经过去了。目前A股处在接轨的尾声阶段。 第三, 现在二者差价已经非常小了,部分A股存在局部低估的状态下,部分机构投资者此时谈接轨,除了推卸投资失败的责任、以及给市场予压力外,对于投资而言,并无太大好处。 误区之四:本土需要定价权 我们认为,本土定价权是个伪概念,资本定价的国际化是必然趋势。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当前A股整体市盈率相对应成熟市场偏高,接轨的压力将始终困扰A股投资者。如果强行与境外市场接轨,A股将崩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A股投资者对于“本土定价权”有无穷的向往。我们认为,“本土定价权”是一个伪概念。本土定价权的初衷是为了维护A股投资者历史的颜面,但国际化的历程已经证明这是错误的。定价权、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定价权必然是国际的。 什么是定价权,实际上就是谁说了算的问题。也就是交易价格的问题,市场价格决定最终的定价。企业能够对自己的产品定价,但前提要说服买方。同样,三类企业:中国龙头、中国特色、中国优势等,是否能定价,关键看能否说服境外投资者。所以说到底,在哪儿卖东西,那儿的投资者就有定价权。 打个很简单的比方:一头牛,在国际交易中卖100元。由于中国的不开放,目前卖到150元。有人牵出这头牛去国外卖,结果只卖了100元。然后,国内的牛贩子就说了,啊,只卖怎么点钱--我们要定价权。哈哈,你定价,谁卖你的牛啊。 事实上,投资者没有必要去绕本土定价权这个弯子,用宽广的胸怀面对接轨,承认接轨。然后,老老实实选择在国际视野下低估的A股、有潜力的A股,这才是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