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新股发行 市场却用脚投票应引起注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6日 09:01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张炜 12月10日,两条来自证监会的消息引起投资者注意。一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将于2005年1月1日正式施行;二是由于发行人、保荐机构和询价对象等均需根据新的制度要求进行业务培训和其他相关准备工作,今年内不再安排首发公司发行股票。
上述两则消息意味着新股发行恢复已近在眼前。年内不再安排首发公司发行股票,对投资者实际不具有任何利好的感觉。本已近年末,且新股发行暂停于8月30日,投资者现在更多担心恢复新股发行给市场带来的冲击。管理层给询价制度归纳了一大串积极意义,称“询价制度标志着我国IPO市场化定价机制初步建立”,将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推动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新股发行询价的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既使机构投资者拥有了股票发行定价的话语权,也给机构投资者带来了市场机会。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制度,将推动机构投资者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通过吸引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及保险、年金等增量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扩大了市场资金来源。新的资金“血液”进入,对二级市场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市场并不在意询价制度可能引来的新资金来源,而是担心新股发行重新开闸后的“失血”。融资功能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功能,任何投资者都不会对新股融资有怨言。如果没有新股融资,而像B股市场那样主要靠存量上市公司发展的话,市场本来就是不健康、不正常的。可从目前的投资者心态看,对暂停新股发行还有更多的期望。8月30日实施暂停新股发行后,当日的上证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是1340点左右。此后几个月中,最低跌至1259.43点,最高上摸1496.21点。12月10日收盘时,上证指数为1317.72点。暂停新股发行是难得的休养生息机会,正常情况下几乎觅不到,且一实行就是4个月。但实际市场效应,远低于管理层出台政策时的初衷。 暂停新股发行对二级市场的贡献作用如此有限,并非新股发行与否的市场影响本身无足轻重。深层次的原因是,股权分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整个市场,并抵消了其它管理层近期出台政策的利好效应。有市场人士认为,“管理层出了那么多利好政策,归根结底是为了发新股,延续制度不公平,公众股东利益受损的体制不变,这样的政策很难取信于民。”因而,新股发行恢复与股权分置问题是相关的,新股发行恢复必然进一步加重股权分置问题。而在此之前,有的投资者希望用好暂停新股发行的时机,由管理层提出公平合理的股权分置解决方案,从根本上解决股市发展中的难题。现在新股发行改革初步定位,表明股权分置问题将继续被搁置在一边,只是口头上听到管理层重视问题解决的声音。 而即将实施的新股发行询价制度,提高了定价过程的透明度,使机构投资者、保荐机构等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受到市场约束,接受市场检验,但并不等于可提高新股发行的质量。只要股权分置问题继续存在,证券市场上倡导的“三公”原则必然被“打折扣”。既然股权分置“温床”还没有被撤掉,“圈钱戏”也就难免继续上演。而国内证券市场的市场约束力,本来就是一个软肋。管理层将新股发行质量与券商等中介机构利益“捆绑”,但上市公司的公信度没有因此获得提高。归根究底,延缓股权分置下的新股发行,等于维护了社会公众股股东受损的体制。 暂停新股发行已有三个多月,上证指数至今仍在低点挣扎。眼看着新股发行恢复在即,投资者担心肯定会增加,市场受冲击的预期也势必增加。说到底,既然管理层决定新股发行恢复在前,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在后,就必须调控好新股发行的量。上周五,沪深股市下跌的导火线就是证监会关于即将推出询价制度和发行新股的讲话。市场“用脚投票”表明对恢复发行股票的态度,管理层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