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的定期主要报告包括三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其附注,因此人们主要是通过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其财务状况。
对企业财务状况关心并进行分析的行为主体(个人或集团)可分两类:一类是外部分析者(例如投资人、债权人、证券分析机构),他们是与企业有关的个人或集团。就当前来看,他们一般较少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只是侧重某一方面的考察:或是获利能力
,或是偿付能力等。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大多是就同类企业进行横向比较,运用的指标是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计算整理出的全部指标中的一部分;另一类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经理、财务人员等),他们一般将企业看作一个系统,在进行各种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利用企业的历史资料较多,一般是将企业的当前财务指标与以往比较,较少与其他企业比较。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早已不是新鲜的事,其手段也逐渐隐蔽,通过阅读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并不能全部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但我们还是能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问题的端倪。
一、 分析利润构成状况,判断上市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如果利润构成中非主营业务利润占大部分,说明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有限,经营风险较大。非主营业务利润占比例大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为了达到配股或盈利条件,通过一次性收益获得利润。通常有以下手法:
1、充实其他业务利润,如转让使用权收益、资金使用费收益、土地置换收益等。
2、 出售资产、股权转让收益。某公司转让下属公司所得2.47亿,占当年利润绝大部分。这种公司一旦达到筹资条件后通常很快就宣布利润下滑。
3、通过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虚增利润。某公司自称进行非同类货币性交易,用下属公司800多万的资产,置换来6000多万的资产,根据以前准则计入利润,增加当年利润5000多万。
4、政府补贴收入虚增利润。地方政府为了保住本地企业的上市资格,没理由的补贴企业,增加企业利润。
二、 分析利润与应收款的关系
要考察应收款与利润、主营收入增长是否同步,如果应收款占绝大部分,很可能是白条利润。若现金净流出超出主营收入很大比例,企业经营存在很大隐患。
三、分析上市公司是否运用会计政策变更调节利润
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企业过去采用的造假手段不再有效。去年以来通过会计政策变更操纵利润问题越来越突出。上市公司通过修改坏帐计提比例、折旧比例或以前年度多提减值准备、现年冲回减值准备增加利润。
四、 关注其他应收款
上市公司中其他应收款的比例过大,很可能是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若控股公司无力偿还,就可能导致上市公司陷入巨额亏损,尤其在股东、经营班子变更的情况下。此外,上市公司为股东担保也成为风险点。
五、 进行行业指标横向比较
通过行业横向比较上市公司的各种周转率、毛利率、成本状况,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存在的特异情况,判断其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超跌是今年下半年以来投资者着意搜寻的题材,股票如此,基金也如此。说到超跌,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分布格局是很多投资人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或许,很多投资者会简单地认为,折价率较大的封闭式基金一定是超跌基金,因而也是投资价值较大的基金,果真如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