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价制使股市大洗牌 股指跌穿1300点将不可避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09:19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
股询价制度将从2005年1月1日就开始实施了。这对市场各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昨天,本报记者采访了数位业内资深人士,从多角度透视询价制的意义和影响。 询价制影响.股价 高定价体系崩溃
从业长达10年之久的资深证券分析师刘籍仁首先给询价制下了个定论,他说:“询价制是个利空消息,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二级市场上的高定价体系将彻底走向崩溃。” 记者:询价制对股价体系有何影响? 刘籍仁:询价制度将解决“按质论价”的市场原则。这是价值投资的基础,也是股价正确的基础。询价制能挤出泡沫,排除财务作假,产生真实价格。 询价制不光决定股票的发行价,还通过新股的定价标准来影响已上市股票的定价,这是个结构性的变动,标志着以往的高定价体系彻底崩溃。从长远看,询价制对股市基本结构(如股价水平、股价结构等)的影响力,仅次于股权分置。 记者:中小投资者被排除在外不能参与询价,你如何看呢? 刘籍仁:资本市场就是拿钱说话的地方,普通投资者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小,这是趋势。政府一直在推动机构参与股市,询价制像个助推器,加速了中国股市机构化趋势。询价制增加了机构的权利,突出了券商、基金的利益,定价权方面不利于中小投资者。今后股市将以机构之间博弈为主。 询价制影响.市盈率 市盈率差距拉开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多数业内人士认为,询价制度下,公司质地不同,发行价自然会拉开差距,一级市场的定价水平将明显分化。 国联安基金管理公司副总经理孙建说,询价制度下,新股发行市盈率不一定会统统降低。只要上市公司本身质地优良,能够让投资者清楚了解到企业优势,机构投资者会认同较高的定价水平。不过,以往新股普遍采用高溢价发行的现象会减少,公司质地一般,发行价会向更理性的水平回归。 富国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陈继武认为,新股发行市盈率会明显拉开差距,好公司获得20倍左右的市盈率,但差公司可能只有5-6倍。 询价制影响.新股收益 申购新股有搞头 天信证券研究所的胡嘉对询价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询价制对明年行情有积极影响。 记者:询价制下,新股申购收益大还是风险大? 胡嘉:我们对香港主板市场进行了统计,发现新股申购有比较大的收益,扣除资金成本和交易手续费外,年净收益在3%-5%之间。因此,询价制度下,普通投资者同样可以积极申购新股。 我们还发现,通过询价制发行的新股,上市后股价不会出现大起大落。上市开盘价大幅上涨或下跌,都说明其发行价定得不合理。国际投行有个惯例,新股上市后涨幅在10%-15%,其发行价定位合理。 记者:询价制下,普通投资者如何参加新股申购? 胡嘉:很简单,跟着机构的脚步走,只需要研究机构的看法就可以了,享受机构投资者的专业定价能力。 询价制影响.股指 上证综指跌到1200点 记者:询价制是个偏空消息,对短期大盘走势有何影响? 米海:询价制首先将影响机构的资金安排。机构以前申购新股只打40%的保证金,新制度规定要打全额保证金。基金肯定不会放弃申购新股的机会,现在就要逐步调仓,筹措现金,可能会抛售部分股票。从最近的市场表现也看得很清楚,大盘重心在不断下移。 米海:股指不可避免要下穿1300点,估计1200点以上会短线企稳。 记者:询价制对明年行情会有积极影响吗? 胡嘉:询价制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证券市场从溢价发行时代进入议价发行时代,说得通俗点,就是从高价发行上市,过渡到以质定价上市。长期而言,询价制度对股市是长期利好。当然,实行初期,市场肯定有短期阵痛。 询价制影响.缺点 机构仍可钻空子 记者:询价制形成的价格能不能完全避免暗箱操作?会不会被机构哄抬? 投行老总:不可能百分之百避免,只能说机构故意抬高发行价有一定的难度。 记者:能不能详细解释一下? 投行老总:首先,在与其他基金谈不拢发行价的情况下,不排除承销商会让与自己有关联关系的基金来抬价,尤其是小股本公司发行的时候。其次,发行人、承销商和询价机构联合起来,抬高发行价,然后参与询价的机构挥袖而去,将虚高的价格留给散户承受。因为累计投标询价只规定了机构投资者配售的上限,没有下限,似乎很难有效制止“新股定价低,询价机构就交钱;若定价高,询价机构就放弃”这种情况的发生。 询价制影响.市场质疑 机构配售太少将推高定价 询价制规定了机构配售上限,即IPO4亿股以下的配售不超过20%,4亿股及以上的不超过50%。而香港主板只规定公开发售部分要占IPO总量10%以上,通常向机构、大户配售部分将近90%,美国等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也近似。 因此有投行人士分析,向询价对象配售部分限制在20%以下,不利于实现充分的价格发现,如果询价机构对某只股票有很大需求,机构之间的竞争会推高定价,社会公众投资者则只能被动接受相对较高的价格。 记者林兰杨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