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新股发行施行询价制 > 正文
 

新股询价制度四大市场影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09:18 北京晨报

  机构获得定价权 投行竞争格局体现 优劣企业有差别 市场担心扩容压力

  新股询价制度四大市场影响

  ●解读

  在中国证监会于12月10日公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配套文件《股票发行审核标准备忘录第18号——对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询价对象条件和行为的监管要求》,确定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将于2005年1月1日施行之后,沪深股市昨日瞬间击穿了1300点防线。《通知》的出台留给市场的也许不是利好的效应,而只是市场对扩容的预期。

  六类机构获得定价权

  《通知》规定:询价对象是指符合证监会规定条件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保险机构投资者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以及其他经证监会认可的机构投资者。用证监会有关负责人的话来说,《通知》之所以把新股首发的定价权交给机构投资者,其最终的出发点是,希望借助机构投资者的研究力量和定价能力,逐步引入成熟市场的发行定价机制,稳步推进证券发行的市场化改革。

  锁仓规定

  难规范道德性风险

  在《通知》出台后,很多投资者都怀疑,那些参与询价的机构投资者是否会公允地进行询价交易,是否会与拟上市公司形成“默契”,为公司股票价格的高定位打配合。

  尤其是在初步询价阶段,由于参与初步询价的机构投资者无须缴款,如果其不参与累计投标询价,也不会获得股票配售,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初询后的价格是否公允。而累计投标询价阶段是建立在初询得出的价格区间的基础上的,如果初步询价的公正性不能保证,那么累计投标询价的公正性将更加难以保证。

  尽管在《通知》中有关于“询价对象应承诺将累计投标询价获配的股票锁定3个月以上”的规定,但这一“锁仓规定”只能约束那些须全额缴纳申购款、参与累计投标询价、并将因此获得首发股票的机构投资者的操作行为,但是很难从根本上全面规范机构投资者的道德性风险,尤其是那些参与初询的机构投资者。

  询价制不等于

  新股暴利的终结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新股发行询价制度一旦实施,将彻底终结新股发行的暴利时代。他们认为,按照《通知》里关于每股收益和发行市盈率的新算法,基本可以挤掉长期存在的新股定价“泡沫”。因为在以前的发行制度中,补贴收入将计入净利润,然后再进行发行市盈率的计算,由此使得部分拟发行上市公司出现了利润虚增的现象。另外,新股发行询价制度确立后,也会迫使一些前景不明朗的企业放弃IPO。

  实际上,上述观点尽管有一定的道理,但得出的结论却未必准确。事实证明,只要市场中仍然存在监管和违规惩罚机制的缺位,就会有大量的企业争着抢着到股市进行融资,不管是业绩优良的公司,还是那些前景不明朗的企业,他们都不会轻易放弃通过IPO进行融资的机会。

  另一方面,询价制也不等于新股暴利的终结。部分基金经理甚至认为,对那些大盘股来说,询价制可能会使之定位更合理些;但对于那些小盘股来说,由于股本小、资源的稀缺性反而会提高小盘股的首发定位。

  扩容压力有多大

  虽然新股发行询价制度的推出是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中的一项创新,但是随之而来的对市场形成的扩容压力还是难以回避的。

  扩容的压力到底有多大?远的不说,已过会未发行的公司已达43家;小的不说,光中行、建行、中石油这几大“航母”就够市场一梦;再加上越来越多的集团上市等等,市场在2005年面临的扩容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晨报记者 汪世军

  ●声音

  争论了许久的新股发行制度终于随着管理层的一纸公告而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有人说,不管是利好还是利空,只要不是将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高地悬在半空中就好。毕竟,剑落下来了,痛与不痛,投资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投资者:希望新股发行也开听证会

  昨日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将于明年正式实施”这一消息发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虽然部分市场人士将这条消息理解为重大利好,因为毕竟从现在开始到12月31日,市场再也不会受到新股发还是不发的影响了。但是,记者在部分营业部看到,投资者除了冷静外,还有失望。

  “今年4月份以来,市场一直在下跌,不管是前几天的分类表决机制还是现在的要按市场化的询价发行新股,其实,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还是股市的赚钱效应。”股民张大爷指着瞬间跌破1300点的大盘,脸上略带失望的表情。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某营业部中户室的几位投资者。说到此次管理层将新股发行的定价权交给了机构投资者,他们表示理解,同时,他们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股民杨先生说:“如今政府部门在制定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价格时,往往都要开听证会。既然此次将新股发行的定价权交给了市场,那么普通投资者的声音也很重要。能不能像开听证会一样,在机构投资者初步询价时,让普通投资者也来听一听,看看机构以及上市公司是怎样定价的?”

  业内人士:壳资源将贬值

  虽然新股询价制度正式实施的日子是明年1月1日,但是市场分析师们却对即将到来的新股扩容表示出了担心。“目前已经过会的企业有说四十几家的,也有说六十多家的,不管怎样,透露出来的信息只有一个,明年的扩容压力不能小觑。”民族证券的徐一钉先生说。他目前最担心的还是市场能不能承受扩容的压力。此外,他还称,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实施以后,受打击最大的可能将是目前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因为投机资金屡次借用重组、题材等概念疯狂炒作壳资源。但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实施以后,不好的企业很难发行出去或是发行价极低,这会让壳资源迅速贬值。在壳资源贬值之后,ST、重组类股票可能会迅速进入价格回归阶段,由此会拖累大盘,投资者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投行:今后有发行失败的可能

  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实施之后,券商的投行部门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某资深投行人士称,在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实施后,由于定价不合适而发行失败的案例可能会出现。该人士表示,如果保荐机构不能对拟上市公司的价值作出理性判断的话,最终必然得不到投资者的认同,保荐和承销的风险将显著增大。

  此外,部分投行人士也表示,投行之间的竞争格局可能会因为新股发行询价制度的诞生而改变。一批具有较强研发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投行将具有明显优势,而不具备此种能力的投行机构则面临着市场份额萎缩的压力。

  基金经理:更注重研发能力

  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将新股定价的话语权更多地赋予了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部分基金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有责任,也有挑战。一方面,基金可以在定价过程中更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另一方面,机构投资者的定价对其他中小投资者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其具备更加强大的研发能力。所以,在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实施以后,基金将更加注重一级市场的研究。

  晨报记者 王洁

  ●悬念

  第一家询价公司不会很快亮相

  43家已“过会”公司谁先登场

  新股发行询价制度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虽然部分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相关手续繁杂,第一家询价公司不会很快就亮相。但是,西南证券研发部的周到先生称,对于目前已经“过会”的43家拟首发A股公司来说,如果某家公司已在开展某些新的工作,其更容易捷足先登。那么,这43家公司中,谁会最先登场呢?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