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石案连锁效应 监管层被推向失信深渊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02日 14:55 时代信报 | ||||||||
胡斯然/文 “王小石事件”很快出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它所传递的并不限于发行部明确将此次发审委委员的名单进行公示,也不限于证监会对于融资态度的改变,把本来准备上市的一些大盘股基本上都停下来,更不限于一向有点张扬的证监会行事作风开始转向低调。
“王小石事件”的连锁反应的最终落脚点还是投资者对一些利好消息的冷漠,对管理层公信力的质疑,进而让本来冷得发抖的股市更加凄凉。 11月29日,沪深证券交易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股票上市规则》,并将于12月10日起正式实施,但出乎人们意料,市场对此反应平淡,当日上证综指和深成指分别以1354.56点和3257.74点开盘后下滑。 根据惯例,投资者对各类政策、消息等表现出来的反应一向敏感和激进,但在《股票上市规则》出台后竟然看不到半点痕迹,股指延续了上周的跌势。虽然新规则大大提高了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使信息披露制度更加完善和细化,也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能有效遏制内幕交易,更减少了主要靠公司的信息披露来了解股票的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影响,但它仍然没有多少刺激作用。 这个时候再来看“王小石事件”,就会发现它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过了该事件发生的条件与背景,超过了股市到底有多少潜规则存在的质疑,真正令人恐怖的,是投资者对国内证券监管的公信力产生怀疑,以至于国内证券市场无论推出什么政策与建议,无论推行什么法律与法规,投资者都无法信任。试想,如果市场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最后一道利益的保护屏障失去信心,那么这个市场的未来也就令人质疑。 其实,市场早就风雨飘摇,“王小石事件”只不过是一注催化剂,让市场投资者的信心雪上加霜,监管层的公信力愈加脆弱。 一项研究表明,14年来,上海与深圳上市公司创造利润仅6965亿元,却从社会公众股东手里融资9675亿元。这个数字的比照结果是,大股东净资产的增值多靠新股发行及再融资获得,也即溢价过程中流通股东的贡献。或者说,对社会公众高溢价发行新股和配股直接的结果是,发起股东大获暴利,社会公众利益大受损失。而一级市场过高的发行价格难免令上市公司产生“做”的冲动,虚假信息引发的各种过度投机和违规行为,更导致市场整体失信。 这种失信令只亏不赢的中小投资者早就寒心,但与之相对的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基金等机构参与者,因为只赢不亏,对“失信”行为趋之若骛。而市场的不公平规则在严重的利益导向下心安理得地存在。 这些不公平规则是谁制造的?又是谁在执行?难道监管机构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没有看到这些利益关系所在,依然让一些“圈钱”目的非常明显的伪劣公司上市? 监管层在“王小石”事件暴露后显得异常尴尬,但这种尴尬来得有点迟,在我们市场发展的十几年里,国内股市一个又一个大案不断地被揭露出来,多少投资者因此弄得倾家荡产,股市给投资者的恐惧感日渐加深。 因此,《股票上市规则》虽然是沪深证券交易所联合发布,但依然受到牵连,其实受到“王小石”牵连的,交易所只是其次,“利益链条”的两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处境更是尴尬:上市公司融资难,投资者投资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