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还是创新 证券业激辩解困之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28日 09:37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杨兴云 上海报道 11月20日,中国证券市场年会。 会议开始不久,不同观点的交锋就此起彼伏,就中国证券业发展的前景究竟取决于“创新”还是需要“模仿”进行了激烈的争辩,会场的气氛一度变得剑拔弩张。
“其实业内的分歧和矛盾由来已久,这次不过是借题发挥式的爆发罢了”,一位参会人士说。 激辩 年会上,中国证券业协会副会长马庆泉的发言成为引发激烈争辩的导火索。马庆泉说,“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关键时期。监管部门应当在分类监管、区别对待基础之上,对一些公司治理较为规范、风险控制水平较高、资本金较为充足的证券公司,在确保客户资产安全、风险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之下,给予其相应的创新空间,根据市场实际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思路,他说,中国证券业要走出困境,必须解决两大瓶颈。首先,必须促进观念变革,证券市场的定位必须从增量资产的融资平台转变为存量资产的融资交易平台;其次,制度变革迫在眉睫,当前证券市场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给投资者“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预期”。 吴晓求进一步分析说,证券市场走开放之路势必引入行业淘汰机制,市场有进有退才能更加健康有序发展。国内证券公司应该淘汰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有关部门不应该去救,也不要为其降低门槛。 “中国证券市场想要发展,引入指数基金、期指、做空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摩根大通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龚方雄也在发言中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务之急是应当打开门户让外国证券公司、外国投资者进来,“深度参与到这个市场中来。” 高盛亚洲区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表示,纵观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促进金融业创新和发展的条件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监管部门应该放松管制,二是要具备健康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专业化的金融机构。但是,这两点在中国都还欠缺,从而使中国缺乏证券业创新的土壤。目前中国缺乏弹性的监管制度体系,这会压抑金融创新和市场发展;没有健全的市场性竞争环境、市场参与者专业性不够、法规观念不足,这些方面都不利于金融创新。他认为,目前所谓的创新,实际上完全就是“一厢情愿、不切实际”。 胡祖六提出,医治目前中国证券业沉疴真正切实可行的办法,只能是模仿成熟金融市场有效的监管框架、机制、市场机构、金融产品,而不是毫无根据的“自主创新”。 “目前证券市场需要夯实基础,理顺市场各方参与者的关系,而不是走盲目的创新之路”,胡祖六强调说。 马庆泉则再次表示,中国证券市场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其含义是:第一包括模仿,第二要以创新的态度对待模仿。 马庆泉承认中国证券市场和证券机构中个别证券公司确实存在问题,甚至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如果因此就说中国整个证券市场问题很严重,没有光明的前途,他认为“这是诬蔑!” 态度各异 “胡祖六他们实际上代表了部分海外人士对中国证券市场的观点”,光大证券一位分析人士表示。他说,当时设立证券市场的主要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发展资本市场,而是为了给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提供一条直接融资的渠道,出于种种考虑,于是就有了股权分置的做法。但事情的发展往往是难以预料的,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逐步走向深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与国际接轨速度加快,很多矛盾自然就暴露出来。 他表示,如果完全采取模仿西方国家的做法,势必“推倒重来”,这样做的结果,且不说高昂的成本能否支付得起,而且,引发的其它问题更加难以估量。所以,他认为,就目前的情形来看,对中国证券市场出现的问题只能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办法,“逐步择机解决”。 “在目前的基础上谈创新,完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相反,湘财证券一位证券分析师表示,由于股市的先天不足,与之相应的监管策略在现在看来自然是破绽百出。在此基础上来谈创新,“只会加速问题的恶化”。他认为,要彻底解决中国股市的问题,与国际接轨是“必然的选择”,但从何入手却是一个“考验管理层智慧的题目”。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中国的事情历来是在问题中解决问题,同时又在解决问题当中得到新的发展。还有分析人士表示,改革开放以来,什么时候没有问题?不是也一步步走过来了。所以有些问题现在看起来很严重,但放在时间的长河中就“算不了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