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中国的新股发行审核制度近期面临一场信心危机。
危机的起源在于一位名叫王小石的证监会干部。这位40多岁的证监会发行监管部副处长,于日前被检察机关带走协助调查。带走的原因据称是其在为企业上市“过会”提供信
息协助(当然包括同时获取了利益)。
而一场对于新股发行审核制度的质疑风潮也由此而起。大量的相关情况从不同的渠道被挖了出来,从王小石其人其事,到“涉嫌”的上市公司,乃至发行审核过程的来龙去脉都被披露了出来。甚至有人开始提出取消发行审核制度和发审委,理由是“该由市场自行管理的最好留给市场”。
市场对于新股的发行和审核诟病已久,因此有此说并不奇怪。但是取消它的理由———该市场自行管理的留给市场,则明显有商榷的必要。
首先,新股的发行和审核是否属于“市场自行管理”就大有疑问。发行股票当然是件市场化的事情,但这与发行审核应该“自行管理”没有逻辑上的必然。在一个明显有利于发行方的证券市场里,如果让发行人和它的承销商“自行管理”,那显然要出大问题。而如果让市场的各方面都来参与自行的管理,这审核的效率恐怕也慢得可以。
其次,怎样“留给市场”也大成问题。审核的权力究竟应该留给股市中的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应该留给这些市场的哪一方?又让谁来代表这个市场?谁又能保证这一方代表能够表达市场的总体意志,而不是成为某一个群体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
或者“取消派”的意思其实是,彻底取消新股材料的审核,敞开新股发行,能发的都发?
但这显然不是个理性的选择。回顾中国股票市场的历史可以发现,对于新股发行的审核,最大的问题是尺度太松而不是太紧。过于宽松的尺度给一大堆东拼西凑的垃圾股,一批批上市当年就变脸的“包装股”放了行。
而王小石案之所以引发关注,也主要在其行为后果恶劣———让不合条件的公司上市发行新股,可能给市场造成大量后患。
因此,对于新股的发行审核制度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应该改革而不是取消。化解新股审核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一废了之。让这个制度更公开、更公平、更有效才是改革的方向。当然,同时对有关监管机构的权力进行限制、加以监督也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