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交易走入遗忘角落 市场期待打破沉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18日 09:03 证券时报 | ||||||||
本报记者 冯飞 种种迹象表明,曾被作为交易制度创新而受到业内广泛关注的大宗交易,时下已走入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 大宗交易总体清淡
始于2002年2月25日的大宗交易制度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其市场份额并未随机构投资者的大扩容而有显著改善。证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沪、深两市股票的成交额为23371.81亿元,国债的成交额(含现货和国债回购)为39407.19亿元。沪、深交易所数据统计显示,今年1-10月,两市的股票大宗交易总额为8.11亿元,仅占两市股票成交总额的0.035%;同期两市国债的大宗交易总额为15.18亿元,仅占两市国债交易总额的0.038%。而2003年沪、深两市的全部上市证券的大宗交易额占了两市总交易额的0.069%。 与国外相比,国内大宗交易显得尤为清淡,1999年到2001年期间,美国大宗交易占市场交易份额平均为50%,日本为8.26%。 可转债大宗交易较活跃 今年截至目前,沪、深两市大宗交易出现的一个明显变化是可转债的大宗交易较为活跃。以沪市为例,2003年,进行大宗交易可转债的交易总额为28538万元,占沪市大宗交易总额的8.39%;而今年1-11月份,可转债的大宗交易总额达到了82075.9万元,占到了整个大宗交易额的27.45%。 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可转债是促成其交易额上升的原因之一。上市公司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在沪、深市场进行大宗交易的五家公司都存在着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方式转让的情况。从两市可转债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截至目前,除了复兴转债的价格高于大宗交易时的交易价格外,其余转债价格均低于当日的交易价和市场价,其中创业转债甚至还跌到了票面价值以下。有业内人士分析,上述可转债上市后即遭大股东抛售是导致价格走低的原因之一。统计同时显示,上述发生了大宗交易的转债品种的二级市场表现明显弱于同期发行的其它转债品种。 可转债大宗交易的买家是谁?东海证券研究员朱玺分析说,社保基金、QFII和债券型基金都极有可能是接盘的买家,他说,可转债作为一个以机构投资者为参与主体的品种,采取大宗交易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成本,另一方面,其来自监管方面的压力较股票要小。 与此同时,沪市国债品种的大宗交易份额也出现了明显的提升。业内人士分析,国债大宗交易上升的原因可能与今年券商违规国债回购遭遇监管风暴有关。 期待走出被遗忘的角落 业内人士黄湘源称,大宗交易制度的盛衰与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不无关系,其关键仍在于对信息披露的要求上,对于那些不是通过一级承销市场等较为正规渠道得到筹码的机构而言,大笔抛售很可能会引起监管部门的关注。此外,二级市场的持续低迷和上市公司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实现战略重组的不活跃,也影响着大宗交易的活跃度。 如何让大宗交易走出被遗忘的角落?东海证券研究员朱玺则称,丰富大宗交易方式十分必要,比如开展场外交易和一般委托交易等。此外,在交易时间上,沪深两市都集中在15:00-15:30之间,交易时间过短,严重影响了大宗交易的活跃度。借鉴日本制度,可适当放宽交易时间,比如在早盘结束后的11:30-13:00之间,在一定价格区间内进行大额交易,这对于活跃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也有业内人士建议,在交易价格限制上应作适当修正,如在当日有成交价格的情况下,对价格限定可以进一步放松。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则表示,目前的大宗交易制度均是面向已经找好了买卖对手的大额交易,这在操作中具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问题,朱玺建议,如果大宗交易的电子系统能实现自由竞价功能,将是一个理想的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