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点,果然摇摇欲坠,甚至已经从前些日子的“一天跌破,再一天拉回”变成了每日盘中的拉锯。手里的二线蓝筹股跌了10%后,几位重仓的哥儿们既无奈又冷静,还有人表达出了强烈“死磕”的愿望。但话虽如此,敢在低位继续加仓的一个也没有,可见“死扛”更多是被动的表现。
管理层的态度已经明朗到“傻子”也明白的地步,但为什么利空传言还会层出不穷
?还会有人不辞辛苦地制作“中金策略组”的《中金公司11月投资报告》?为什么在国有股减持之后,又会有人在1300点重新讨论估值是否合理问题?为什么既然中国股市有那么多问题要解决、有那么多券商要拯救的同时,又会有保险资金、QFII“哭着喊着”要往里钻?我想问的“为什么”又何止这几个,从“对政策利好的全面预期”到“值得悲观的问题越来越多”,难道就真如捅破窗户纸般简单?
长盛基金的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市场的做空与管理层的做多正在形成有力的博弈。我以为,不如用“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更直白。
再次引用我所推崇的基金经理吕俊的周报:目前大家较多地把市场的低迷归于国际化估值的压力,但是我们认为由于市值占GDP比重不同,流通比例不同,货币换算等问题的存在,估值不应该作简单的类比,国际化接轨并不应该作为市场长期向淡的理由。而且,中国股市部分股票的估值水平同成熟市场已经相当接近,已经可以在一个绝对水平上对其进行评估,和成熟市场的类似公司比,有些股票甚至被低估。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一直以来他的声音偏空一些,据说那时候仓位轻得几乎没有。听话听音,上面的声音让您如何理解呢?晨报记者 高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