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股市牛熊之争 > 正文
 

基金仍在做空大盘 政策利好缘何未能立竿见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8日 08:14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基金仍在做空大盘政策利好缘何未能立竿见影

  自从8月底证监会暂不安排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以来,越来越强烈的政策利好信号密集出现,却未能扭转深沪股市的颓势。10月中旬以来,沪综指在千三关口展开拉锯战,四次跌穿1300点之后收复失地。这种不能单纯用技术形态来解释的现象,可能包涵了市场的双重情绪:对政策利好的期待以及对股价与国际“硬接轨”的恐惧。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管理层扶持股市一般有三招:暂停新股发行、减小交易成本和扩
大入市资金范围。近期政策扶持股市力度不可谓不大,不仅首发新股已暂停发行2个多月,在鼓励合规资金入市方面,已加快了银行资金和保险资金的入市步伐,券商期待已久的股票质押贷款政策已开始实施。管理层支持股市发展的决心今昔对比,但大盘却仍是乍暖还寒。表现在盘面上,就是9月底由老基金持有的权重蓝筹股领跌,以及由新基金持有的新蓝筹股,结束的一轮行情中屡创新高的“神话”,近期开始“高台跳水”。

  新老蓝筹相继“变脸”,显示基金仍在做空大盘。市场对此主要有三种揣测:

  一是部分机构主力在砸低指数,以换取更重要的政策利好,如新股发行制度缺陷以及股权分置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解决,为股市发展赢得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机构采取的以退为进的策略,实际上是短期看空长期看多。

  二是部分机构主力确实看淡后市,认为行政手段干预市场不能改变股市本身的运行轨迹,A股估值最终仍将与国际接轨。市场因此出现中金公司预测后市将跌至1100-1140点的传闻,虽然中金就此辟谣,但由于中金旗下营业部频频现身暴跌股的交易席位公开资料中,市场仍是悬疑难释。

  三是政策利好虽然形似托市“组合拳”,但利好利空因素掺杂。机构不得不仓促换仓,以应对政策变化带来的市场新的不确定性。

  从经济人都是理性的角度来看,愿意拿自己失去饭碗的风险,来换取利好政策出台的基金经理,应该是少之又少。在目前点位做空的机构,不排除有极少数是中长期看淡A股,或者是遭遇流动性风险,如基金应对赎回难题或者券商委托理财被迫提前终止等,更多的应该是为迎接股价结构调整斗渡取的换仓行为。

  仔细分析近期出台的政策,其实是围绕规范和发展两条线同时进行的。一条主线是防化风险。规范券商保证金管理,将加速违规资金退出股市;而规范基金券商高管的管理,建立诚信档案,有利于防范机构进行利益输送。另一条主线则是加快发展。如保险资金直接入市、银行设立基金公司、券商获准开展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和股票质押贷款等。两条主线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像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可以提升股市规范水平,而规范市场则能增加股市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

  规范股市运作,防化风险,虽是长期利多,但短线则利淡股市。同样,扩大银行保险等长期的资金入市比例,短期来看是利好,但中长期来看,却对现有的基金盈利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将进一步减少股市泡沫的产生。

  例如,保险资金入市和允许券商进行股票质押贷款,在市场预期中本是大利好,但却与目前基金的所谓集中持股和价值发现的操作模式有背离迹象。比如说,新政策规定,保险资金不得投资股价在过去12个月中涨幅超过100%的;券商抵押贷款的股票在前6个月内波幅不得超过200%,这两条红线直接将股价高企的龙头股中集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贵州茅台(资讯 行情 论坛)拒之门外。

  更让人担忧的是,保险资金还不得投资已披露业绩大幅下滑、严重亏损或者未来将出现严重亏损的上市公司,直接导致像汽车、电解铝、手机等业绩下滑行业将不能进入保险资金的投资视野,诸如钢铁水泥板块等三季度业绩同比下滑的公司也可能遭遇此命运。新基金抄底超跌股之时将有所顾虑。

  像QFII一样,银行保险资金的投资偏好,很可能代表未来股市增量资金的投资方向。其中甚至暗示了政策对市场估值水平的认识。基金岂能不顺应政策变化而调整仓位?

  A股目前无论从市盈率还是股息率角度看,与H股相比仍有很大的泡沫。在QDII可能推出的背景下,管理层在放闸社保、银保等长期资金入市之时,将不得不考虑市场过度投机给其带来的投资风险以及机构利益输送的道德风险,设立投资限制条款为现实选择。但对于期待保险资金等增量资金来接盘的机构来说,却未免有预期落空的遗憾。

  近期政策利好信号频频出现,虽然某些利好政策不能立竿见影甚至好淡掺杂,但却表明了政府稳定发展股市的鲜明态度。实际上,仍有不少政策利好可能推出,如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以及能够改变市场估值水平的A股含权政策等,这些都是多头潜在的有力武器。正如1996年十二道“监管”金牌最终导致大盘一泻千里,目前股市的做多能量,也正在随着政策利好的出现慢慢积累。一旦出现空翻多的临界点,抄底资金自然会如潮涌来。


邮件订阅:
  订阅《新浪股市特快专递》,您将免费获得经过精心挑选,把握市场脉动的投资信息。请在下面填写您的E-mail地址。
Email: 订阅 退订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阿拉法特病重
中华小姐环球大赛
2004珠海国际航空展
第六届孙子兵法研讨会
有影响力企业领袖评选
2004福布斯中国富豪榜
高峰亲子鉴定风波
加息后如何买房还贷
楼虫帮您买楼支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