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价值》2004 > 正文
 

中国并购市场出现质的飞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1月05日 10:21 科学与财富之价值专刊

  最近获专业出版物《欧洲货币》评选为“中国最佳并购顾问行”的摩根大通表示,中国的兼并收购市场目前已经出现了“质的飞跃”,代表这一转折点的现象之一是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明显受到跨国公司的普遍关注,因此,通过兼并收购中国企业资产的方式在中国扩展业务时已经成为许多跨国公司采用的重要策略。

  应本刊邀请,摩根大通亚太区兼并收购部董事总经理孟亮和副总裁顾宏地日前就中国
并购市场发展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孟亮/ 顾宏地:

  从宏观角度看,中国首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并购市场,中国市场不仅非常庞大,就增长潜力来说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现在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国际贸易伙伴,2003年对外贸易总额达852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8%左右。中国有14亿人口,再加上中国人均消费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这是外资对中国投资比较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实现经济自由化,特别是加入了WTO,使今后自由经济体系更加强大。在全球经济体系一体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会不断增加,并且会采用更加进取的手段,例如兼并收购的手段,作为在中国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

  第二是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看中国市场投资的相对优势和顾虑。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十分有利于商业投资,尤其是其消费者市场是跨国公司非常青睐的市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资源非常充裕,这不仅限于基本工作劳力,还包括技术劳力。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足够的资本提供,使得外国公司在中国经营相对于在他们本国的经营存在成本结构上的优势。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加入WTO,令今后两年市场透明度可望更加提高,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之中,不仅在基本建设方面,整个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提升,使得在中国做生意比过去优势更加明显。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这本身也带来不少优势:由于整个产品最终在中国制造,为中国制造业带动了很多相关的服务行业,在中国产生一种叫价值链的现象,使得在中国制造不仅在成本上获得优势,从过程、物流等角度也都体现出了优势。

  至于在中国的投资顾虑,这主要来自宏观层面,对银行业尤其是对货币政策的顾虑,不免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因此,跨国公司对这个市场还存有一些顾虑:自然资源的制约,尤其是电力短缺是比较严重的制约;两岸关系也是一个未料之数,会对中国政策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还包括如贫富悬殊、发展失衡这些主要需要宏观调控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有来自印度方面的竞争,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跨国公司客户提出来的,在摩根大通与他们做兼并收购交易的时候,他们经常会问到这个问题,到底是投资在中国好,还是把钱放在印度好?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主要是因为两地有不同的优势和缺点,从跨国公司的角度说,这个问题将来会越来越深入地得到开拓。

  第三是分析一下跨国公司对中国直接投资的现状。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外资对中国直接投资一直在不断增长,2003年达到了540亿美元的最高峰。

  外资以前主要是通过直接对中国生产和销售渠道进行投资,现在更多看到的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以跨国境的并购交易作为投资的一种方式。 近几年来中国最大的5宗跨国境并购交易主要是外资收购国内公司,其中3 个交易是今年发生的,这显示最近较大的跨国公司对中国实行并购活动的一个趋势,我们认为,在未来6至12个月会有更多较大规模的跨国境并购交易产生。

  孟亮:

  2001-2004年间5宗最大的并购交易当中,其中有3宗是今年完成的,预示将来交易规模会越来越大。比如今年的哈尔滨啤酒收购案,交易价值大概为7.4亿美元;另一宗是康师傅饮料,大概为9.5亿美元;还有一宗是宝洁以18亿美元收购中国合资伙伴。这类交易的金额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得更大,因为现在中国一些资产的规模越来越大,最重要的是,跨国企业公司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他们更有信心以大手笔来进行并购交易。

  顾宏地:

  从并购交易量来看,总交易量也在逐年增长。在过去两三年内,兼并收购的交易量每年都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去年达到了35亿美元;今年年初到现在,6个多月的交易量已经占了去年60%以上,所以,我觉得今年可能也会创下历史新高。从中国交易的类型划分,我们看到现在主要还是一些关联方交易,这些交易主要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把他们的资产注入其在海外的上市公司,从交易量来说是非常大的,当然,这些交易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战略性兼并收购交易,市场影响也不是很大。

  孟亮:

  像中国电信收购母公司的资产,联通、移动收购母公司的资产,华能国际收购华能集团的资产,类似这种交易,我们都叫做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

  顾宏地:

  外资收购国内企业,像我们所说的跨国公司用兼并收购手段实现他们进入中国的目标。这在现在也占了比较大的比重,约为16%左右。这一块将来增长会非常快。还有一些小的交易类型(现在才占3%),就是国内企业收购外国企业,比如今年初的TCL收购汤姆逊就属于这类交易,这种类型目前还只是在探索之中,因为现在还没有结论说明这种交易方式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有很明显的促进和增值作用。另外一种交易类型是国内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在2003年占31%,但这些规模一般都比较小。这种交易一般主要是国内公司在其生产过程中需要一些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合并而产生的。

  不少跨国公司经常问我们这样一个问题: 对他们来说,在中国,从哪里才能发现有意义的兼并收购的对象?我们初步做了一个研究,就是把以前所发生的兼并收购交易笼统地计算一下,发现大概有4种类型的目标,在现代的兼并交易收购中是经常出现的。

  第一种是国有股的减持。这其实是一个比较新的趋势,主要是中国政府近几年来发布的一些新的政策,允许国有企业当中的国有股份持有率可以通过对外资出售的机制来减低。这个现在有好几个案例在做,比如徐州市政府年初宣布徐工集团将有一些战略性的交易计划,以减持国有股并引进外资。

  第二种我们叫战略联盟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针对一些中国大型民营企业,他们的发展非常快,而且非常成功,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需要得到一些帮助,需要更具国际水平的技术、管理经验或者是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以达到他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所以,他们需要在海外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战略合作者。最近有几个这方面的案例:今年年初,我们摩根大通协助顶益集团(顶新集团旗下)和日本朝日啤酒组成一个50%对50%的合资企业,将非酒精类饮料业务组成合资公司,这是一个战略联盟的交易结构。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几天前,我们同样代表顶新集团,将他们的乐购超级市场部门和英国最大的超级市场Tesco组成合资公司。我们认为,将来会有很多类似案例发生。

  第三种是非核心资产的剥离。现在的一些民营企业,在前几年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扩展到很多不同的行业中,比如房地产、电讯、医疗等,这些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为WTO的原因,这些公司不得不回到原来的基本发展点来发展他们的核心产业,同时把那些非核心产业剥离出去。在这种情况下,也为跨国公司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兼并收购对象。

  第四种是一些现有的跨国外资公司在中国有些经营不很理想,特别是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在盈利方面一直欠佳,或者是母公司调整全球战略,将在中国的资产出售。这种情况也为很多跨国公司提供了很好的兼并收购机会,这种资产对跨国公司来说很有吸引力,这些公司的资产质量一般都比较高,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外国公司所拥有的,从会计审查、人员配置、资金管理都是非常透明的,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兼并收购机会。从案例上说,我们年初促成的中国的羽西化妆品出售资产给欧莱雅,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这个过程中,这种资产得到了很多跨国公司青睐,整个过程中,买方的兴趣一直非常高。

  孟亮

  中国现在并购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跨国企业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对我们这种国际性的投资银行来讲,对中国并购的项目就越来越关注,会在项目的操作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在此,让我们关注一下最大的几家国际性银行在中国并购方面的动向。这些投资银行可能在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安排上市、发行债券等活动,但是在真正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当中,有很重要的一块就是并购业务。

  并购业务在中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实际上,很多国际性投资银行已经开始关注了,摩根大通在2002年完成了6个项目,2003年完成了7 个项目,2004年至今为止已经完成了6个项目,加起来一共是19个项目。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在2003年在中国所完成的主要大项目。一个是康师傅(顶新集团)的饮料公司把50%股份卖给了朝日和伊藤忠,整个交易的估值在9.5亿美元左右,这个公司实际是在1996年成立的,短短8年的时间能够把一个饮料公司价值做到9.5亿美元,对康师傅集团公司来讲也是一桩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第二个就是羽西。这个企业上海人都应该知道,羽西总部设在上海的浦东,羽西在过去的几年当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他们的海外母公司的全球战略有所变化,所以把这个优良的资产出售,卖给了欧莱雅。我们代表羽西担任卖方财务顾问,这个交易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再接下来是瑞安集团,大家肯定也很清楚,瑞安集团开发了上海新天地项目,他们委托我们以整个新天地项目再加上全国其他的地产项目打包出去寻找合作的伙伴,包括地产行业的一些战略投资人,总融资金额为4 亿美元,这也在今年完成了。

  刚才我们讲到关联公司的交易,在这方面我们今年也做了两个大的项目,一个是中国电信82亿美元,一个是华能国际14.3亿美元。就在上个星期,我们又完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是中国零售业中首例外资进来的并购项目,Tesco投资中国的一个大卖场——乐购,在这当中,乐购的估值为5.2亿美元,这些项目的质量都非常高,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一些项目。

  2003年,我们不仅帮助中国电信、华能、联通进行了一些关联公司方面的交易,同时又帮助摩托罗拉以及南非米勒啤酒在进入中国市场、收购中国资产方面成功地完成了这些项目。从总体来讲,我们在过去的12— 18个月中看到中国并购方面一些非常积极的现象和趋势,将来12—18个月确实有更积极,更多、更大、更好的项目,我们现在已经在操作中的就有很多比较好的项目。

  《value》:

  我想问下有关康师傅的一些问题,顶新已经先后两次邀请摩根大通作为他们的财务顾问参与一些并购活动,我很关心他们为什么不找台资的券商、台资的金融机构,而是请摩根大通?是不是顶新在台湾地区市场已经是摩根大通的客户了?在中国大陆市场,作为他们的财务顾问,相对其他投资银行,摩根大通的优势在哪里?在进行财务顾问服务的时候,是否可以把摩根大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和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或者直接投资等相关业务结合起来?

  孟亮:

  康师傅两个交易都邀请我们做财务顾问,在这之前,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康师傅集团的财务顾问。也就是说以前在台湾的一些项目中,我们不是他们的财务顾问,但是他们为什么会选择我们做财务顾问,这个与你问题的第二部分实际上是紧紧相连的。

  我们在并购方面做了很多年,可以称作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本人和顾宏地都是上海人,在纽约华尔街进行并购交易有近15年的经验,然后专注大中华区的一些并购项目。这个在其他的国际投资银行中是非常特殊的现象,但他们现在已经开始注意到,也在拼命地往前赶,因为这样的并购交易需要的不仅仅是语言沟通,因为接触的都是国际上最大型的跨国企业,为他们提供战略上的重要建议,在谈判上的经验和在估值上的分析等,各方面综合起来,才形成一个财务顾问所应拥有的优良素质,再加上文化背景的理解、对语言的理解等等因素,摩根大通在这方面有非常独特的优势。我们在过去的18个月中已经建立起这么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资深和新加入的人员都有一定的相同点,就是不仅仅是在中国做银行业务,同时在海外也经过相当的培训,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value》:

  你刚才强调的主要是本地文化和团队的优势,我想了解一下,现在并购业务和商业银行还有直接投资等其他相关业务在中国大陆是否有协同效应?

  孟亮:

  并购业务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单独的业务,这个业务当中最大的成功因素是人,这个业务完全是跟客户在一起,如何帮助客户谈判,保护客户的商业利益,能够使客户的利益得到最大化,这当中人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

  《value》:

  不良资产处理相关业务是否与此有关?

  孟亮:

  不良资产并不是并购业务的一部分,这完全是一个金融的行为,如何把一些不良资产打包,以一个什么样的折扣买下来,如何把这些资产优良化,如何核销不良资产,在不良资产中寻求一些能够尽快恢复资产质量的办法,这个跟并购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交易。

  顾宏地:

  我想增加一点,虽然在并购交易过程中,主要因素是投资银行加个人的经验、素质、谈判能力,但是作为一个跨国公司投资顾问来说,我们在中国的关系很重要,是了解交易机会的重要渠道。因为摩根大通在中国的业务是非常广泛和全面的。

  《value》:

  中国交易除了一个特点是规模越来越大之外,从你们的角度看,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特点。你们谈到涉及中国企业估值的方法,你们现在比较多的采用是哪一种?

  顾宏地:

  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从今年开始,关于中国交易的特点,我觉得是交易上更加注重于互补、互益,然后是战略性合作这样一个趋势。特别是像与顶新集团有关的两个交易,非常明确地显示出中国企业也在利用兼并收购作为自身发展的一个手段,这在以前是很少看到的,以前主要是外国公司进入中国以购买资产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但中国现在也在利用这个手段,比如像TCL到海外发展。中国公司已经意识到兼并收购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这是一个非常新的概念。

  从估值方面来说,现在在中国用可比公司或者可比交易做衡量机制还很不健全。为什么呢?第一,战略交易一般信息比较少,很难用其作为估值的策略标准。如果是用上市公司的市盈率或者是销售额率做评估的话,可能存在中国的A股市场是否与国际上的估值真正接轨的问题。所以我们比较重视的还是利用现金流折现法(DCF)来进行估值,虽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对财务预测需要有很大信心才能做到正确的估值,但我们觉得用这个方法至少可以通过对客户兼并收购目标的了解,对他们的财务进行尽职调查以后,作出一个比较系统的估测。现金流折现法还是比较实用的,特别是对中国市场而言,协同效益的体现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算出来,所以我们觉得在现在为止,现金流折现法是比较适用的估值方法。

  孟亮

  补充两点,中国并购的特点趋势还有一点是比较特殊的,最近2年,中国并购方面出台了若干新的法规,在这些法规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一些大型的交易实际上已经可以做了,或者说有突破的可能了。在A股市场上,现在已经有一些项目涉及到A股的要约收购,特别是国际性企业到中国来进行A股的交易收购。很多国有企业是国有股占绝大多数股份,在这些政府,特别是市县级的政府愿意退出的时候,出售时势必会影响到要约收购。

  从跨国企业的角度看,他们以前很少会考虑到真正收购一个公司,或者收购这个公司全部的股权,现在在我们的一些项目上,他们的确有这样的想法。这是一个特点。

  从估值方面讲,因为很大程度是靠交易倍数,上市公司交易倍数也好,可比交易倍数相比也好,这实际上在中国是不太适用的,只是一个参考值。比如从哈尔滨啤酒交易来看,Anheuser-Busch花了60、70倍买哈啤。再看我们乐购的项目,Tesco大概花50倍左右的市盈率买了乐购。这些从可比公司、可比交易的倍数方面来看,可能是非常难以接受的,真正意义在于是战略性的,具有战略性的价值,通过DCF能够通过这些协同效应,在战略上能够把下几步计算进去,算出来真正愿意付出的价值。

  顾宏地:

  还有一点要补充一下,特别是像一些国有企业,对他们来说,另一个很重要的估值参照就是净资产,这是不同于市场上比较通用的估值方法的。

  《value》:

  在短期内通过A股参与兼并收购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从行业的角度看,你觉得近两年涉及中国企业的兼并收购可能会集中在哪几个行业?

  孟亮:

  如果进行A股市场上的一些要约收购,法律法规实际上还不是很清楚,就是说法规实际上可以做,但具体怎么做并不很清楚,一定要有尝试做类似这样收购的一些公司到证监会咨询,寻求一条真正可行的路。这取决于证监会以及其他一些监管部门对这样交易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什么。

  刚才问哪些行业是值得注意的,从我们现在看,将来12、18个月操作的一些项目中,很多一部分还是消费品的行业,在过去的12、18个月里,我们做的有很多是消费者品行业,有化妆品、饮料、零售、啤酒等,跨国公司进来实际上无非看重两点,一个是中国的市场,就是说他们愿意在中国生产和销售,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一定的品牌,能够触及到中国消费者的各个领域,这些资产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还有一个目的是来收购资产后返销的,就是是用于全球其他地方。比如说通用电气,到中国来很大一个目的,并不是仅仅寻求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也是看到中国有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value》:

  这是从全球资源配置的方面来看的吧?

  孟亮:

  对,是他们在中国取得生产的产品、配件或者是什么资源与全球资源的配套,这个对他们来讲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可以充分利用廉价成本来提供全球其他地方的一些产品,支持全球其他供应链。

  消费品行业是触及到中国老百姓的,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只要是在市场上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品牌,有销售、有非常好的销售平台的,都会成为非常好的资产。再加上有一定制造的规模、有一定的技术、能够支持某些跨国企业全球运行的一些资产,也会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并购目标。

  顾宏地:

  我再补充两点,你第一个问题谈到A股收购,另外一个问题主要是从价值反馈上来说,现在A股的流通价值跟自身价值还是有差异的,这也是很多跨国公司考虑A股的要约收购的原因。但实际上要约本身不是问题,但从你要付出的价值来说,跟你所感觉到的资产的价值还有有点距离的,这是一个问题,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你第二个问题讲到哪些行业是兼并收购的重点,其实,我觉得这在很大一部分上取决于政策的允许,并不是说很多行业外国公司不感兴趣,因为他们现在没有能够在政策允许下达到投资的一定比例,比如汽车现在还是50%。有些限制是使得兼并收购在这个行业中还不能达到一个具体的体现。

  孟亮:

  这个补充非常好,你们所看到最活跃的一些行业,是中国竞争最激烈、也是中国政府没有限制的一些行业,或者说是限制非常少的一些行业。

  《value》:

  从你们的角度看,中国企业收购外企主要在哪个领域?因为TC L收购汤姆逊比较成功,是不是觉得中国企业收购欧洲企业的可能性会比较大一点?

  孟亮:

  实际上,我们在过去实践中接触到不少中国企业想到海外去拓展的一些项目,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的确有很多困难,有很多挑战。不管你是现在宣布,或是正在酝酿中的项目,或者是已经搁浅的项目,这些挑战还是有一定的相同点的:第一点就是管理,如何管理一个跨国的企业,如何管理海外的资源,中国现在的确还没有非常规范的先例,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管理层来管理海外的企业,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二部分,中国的企业大部分是往内看的,而很少往外看,真正往外看的也不过是出口,很少扎根立足在海外的市场上,如何适应这个市场?如何了解这个市场?这些都是在经营理念上是要突破的一个难点;第三部分是资金以及结构上的一些困难。比如说中国公司要到海外投资,必须要通过对外投资管理部门的一些批准,任何一个时候,如果你要增资什么的,都需要通过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同意,毕竟在海外我们的信用度不是很高,如何完全拥有能够支撑在海外经营所需的大量流动资金?这也是挑战之一。最后也是跟政策有关系的,作为一个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中去,是不是会受到一定政策上的影响,优惠肯定是没有的,不像在国内会享受到一定的优惠,海外企业到中国来反而会享受到一定的优惠。目前到海外去可能不仅面临挑战,可能还会受到一些限制,如何适应环境也是很大的挑战。

  顾宏地:

  这几年来比较多的还是一些中国公司到海外买资源,买一些自然资源或者天然气、石油和矿物等,因为运营比较简单,你不需要外国公司的管理真正介入,资源对中国来说是比较急迫的事情,我觉得做得比较成功的,像TCL、汤姆逊那个交易,到底这个交易最后对TCL公司的好处有多少现在很难讲。对这个公司经营和盈利程度到底能提供多少帮助?这还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知道。

  孟亮:

  这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举动,我觉得这是一个趋势,但是如何把风险全都考虑到,能够使这个事业成功,这是需要时日来判断的。

  《value》:

  你认为A股和H股价格的差距有多大?多长时间才能够拉近这个距离?

  孟亮: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实际上我们也一直在看。如果你问我两年前A 股的价值跟现在的价格比较,实际上已经在走向与国际接轨的方向了。具体要多长时间,我觉得这个很难讲,我本人觉得很多A股的估值已趋于比较合理,或者比较正常的一些范围了,但是A股的确有一些交易比较不规范,或者有一些大户在托盘,类似这样的一些情况使得一些估值的标准或者倍数什么的,可能并没有那么合理,但是假以时日的话,应该会越来越跟国际接轨。

  顾宏地:

  距离主要在于现在对投资资金流动的限制上。如果有这些限制存在的话,价格总会有一些跟世界价格不相同的地方,通过将来新的资金的投入,使得市场的流动性更加大,A股应该逐渐地从价值上跟世界接轨。

  孟亮:

  如果我们有时间的话,可以做一些分析,中国内地已经有很多企业现在几地上市了,美国上市,中国香港上市,中国内地上市,你把这几个公司在几个市场上的表现、不同的倍数在不同的时间点来看的话,这个分析会很有意思的。同样的公司,就是因为在不同的市场上市,用的倍数是不一样的,这个区别正在慢慢缩小中。

  《value》:

  外资收购国内企业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你预计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这个数字能从16%上升到多少?另外,缩小的那部分会不会是关联方交易数字在下降?这个数字是否指交易的数额?

  顾宏地:

  我觉得绝对会增加,但怎么增加?会增加多少?很难预料。你讲得很对,从减少的趋势来说,关联交易的减少是有可能的,因为在一定规模以下,母公司注入子公司资产的过程再过几年将会完成。比如电信行业已经差不多快结束了,一共就这么多省,今天放十个省,明天放六个省,再过几年就放完了,所以,我觉得这一类型的交易会慢慢减少。

  《value》:

  就并购的驱动因素而言,你比较关心哪一块?

  顾宏地:

  我们比较关心外资收购国内企业的并购项目,为什么呢?因为对我们来说,我们是一个跨国性的投资银行,我们的很多客户比较关注中国市场,也是通过这个方式进入的,所以,我们觉得这是将来工作的重点。但我们在这个跨国性并购过程中也会给国内一流的公司提供服务,比如像我们所介绍的最近的交易,像顶新和顶益,虽然是中国台湾地区的背景,业务在大陆,都是我们的国内企业客户,非常需要我们提供的并购服务。

  《value》:

  现在很多外资在收购国内的啤酒企业,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国内啤酒产量过剩,有三分之一的产量过剩,还有因为其能力低,盘子小,我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这么多外企看好国内的啤酒行业?

  顾宏地:

  就像刚才孟亮所说的,啤酒属于消费行业,进入中国市场有战略意义。你可以看到像Anheuser-Busch收购哈啤,通过这个交易获得到在东北市场的领导地位,这同时也是一个防卫性的措施,因为不做的话,南非米勒就会垄断整个东北市场,所以,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性的决策。像Interbrew在浙江等省收购啤酒企业,对他们来说,需要在某些省份获得市场领先地位。像上海这样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啤酒并购业务会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但在中国一些已经有自己啤酒厂的中小型省份,外国公司会直接对这些本地公司进行投资或者收购,对他们说,这是获得市场非常直接的方法。

  《value》:

  本土的投资银行在并购业务上怎么样?

  顾宏地:

  他们跟我们关心的业务有一些不同,我们客户确实有很多跨国公司,这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是对中国本地公司、本地同行来说,他们更在乎怎么利用他们现有的关系,对他们来说,并购业务是一种保持客户关系的手段,并不是一个核心业务,不像对我们来说,并购跟融资是同样重要的。从对并购业务重视的程度而言,我们与中国本地同行还是有一点不同之处的。在我们所做的很多项目中,很少看到本地投资银行的同行,因为他们所提供的服务或者他们所从事的交易类型跟我们做的不大一样。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并购新闻 全部并购市场新闻 全部投资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