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市场化是化解新股难题的金钥匙

  桂浩明

  在连续快速推进半年多以后,沪深股市的新股发行速度开始下降了。6月2日晚,证监会核发了4家新股批文,筹资总额不超过15亿元。相对过去基本每周10家、50亿左右的频率,无论是从核准的新股数量还是融资规模来看,IPO发行节奏出现了明显的放缓信号。而与此同时,围绕新股发行的节奏问题,市场各方争议不断,有的观点还颇为尖锐。这些争议的焦点之一,就是在市场表现低迷之际,新股该不该继续发。

  其实,这个问题管理层早就给出了答案。在今年3月的一次会议上,有关领导就提到,在市场疲弱的时候暂停发行新股,虽然暂时可以缓解跌势,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只是权宜之计。的确,沪深股市过往的实践也一再证明,暂停发行新股,大盘并没有因此而真正止跌并上涨,相反还耽误了建立市场正常运行秩序的进程。不过,话也要说回来,眼下之所以重又出现要求暂停发行新股的声音,很大的原因在于,即便市场再怎么低迷,申购新股仍然有利可图,也就是说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形成了巨大反差,这被视为是市场的最大不公平,是以牺牲广大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来维系股票发行人及新股中签者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市场对发行新股存在较强的不满情绪,也确有其道理。

  那么,该怎样化解这个矛盾呢?显然,人为停止新股发行并不能实质性地解决问题,而继续按原来的节奏发行则遭遇到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对市场也会有不小的冲击。即便减缓新股发行速度,理论上来说也只能是暂时缓和一下矛盾。出路应该是市场化。

  为什么尽管市场低迷,新股仍然有高收益呢?原因在于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受到控制,与二级市场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新股上市时流通股规模有限,这就导致了新股价格必然会大涨,从而产生了“新股不败”的效应。应该说,这的确是很不合理的。如果严格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发行新股,即打破市盈率框框,让网下申购者根据自身对公司的判断,再结合对市场的认识去独立询价,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使得新股的发行价不至于同其在二级市场的定价太过悬殊,从而实现一、二级市场的接轨。这样一来,申购新股的收益就会大大下降,并且有了相应的风险,这就自然抑制了新股上市后的爆炒行情。而随着行情的变化,当市场极度低迷时,新股就会存在发行失败的风险,或者定价会相当低,这样发行人就可能选择放弃,于是市场就以无形之手调节了新股的供应。反过来,如果市场很火爆,新股定价也水涨船高,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发行人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行,发行量一大,二级市场也就会降温,那种过于投机的现象自然受到抑制。应该说,用充分市场化的方法来进行新股发行,放开对发行速度与价格的行政管制,将这些交给市场去选择,让市场来决定新股发还是不发,以及按多少价格发,是解决当前新股发行问题的一把金钥匙,值得引起市场各界的高度重视。

  不妨回顾一下,在2012年前后,新股发行也没有实行价格控制,基本上是通过向网下申购者询价产生的,当时的新股发行价显得偏高,进而导致破发严重。也因为这样,后来就被叫停,改为实行选择这种发行模式。其实,当时的问题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使得新股询价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泡沫,但就其设计思路而言,基本上是市场化的。据此,笔者以为现在完全可以总结一下当时这段探索的经验教训,找出加以完善的方法。无疑,用市场化的方式发行新股,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让一、二级市场的收益与风险大体上能够均衡起来,这是保证资金合理流动、维护市场基本稳定以及推动理性投资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方面的改革,过去也尝试过,但因为牵涉各方面的利益,难度太大,因此推进很慢。但是,不论难度再高,市场化这条路早晚是要走的。

  在目前新股再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之际,不妨就此问题展开积极的研究,以设法保持新股发行与市场健康稳健发展的平衡,激励优质公司IPO,以增加优质股票供给,激励这些优秀公司以融资扩大经营规模创造更大收益和利润,为投资人创造实实在在的回报。这对转变市场心态,培育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责任编辑:依然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