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8月10日10:12 新浪财经

  声明:此文是网友对相关事件的个人观点和分析,并非正式的新闻报道,新浪不保证其真实性和客观性,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作者简介:吴靓 资本运作和股权投资主管)

  恒大的加入,标志着万科进入了资本价值被实质性劫掠的新阶段。只要宝万之争不和解,除了恒大,还会有恒7、恒8,更多资本会来参与本轮价值劫掠,并将不可避免严重伤及万科价值创造能力及管理肌体,万科存在沦为干尸企业的风险。

  在资本市场,资本价值被低估的优秀企业通常会经历三个典型阶段。第一阶段“狭路相逢”,企业控股权和控制权被主体清晰、目的明确、个性鲜明的侠客争夺,如宝万之争。若攻守双方长期僵持,时局将演进为第二阶段“群魔乱舞”,多头介入,巧借双方僵持,以三国春秋手法,资本谋事布局,打破平衡,资本通过多波次轮番劫持企业被低估的资本价值储备,从被吸引的社会公众资本那,变现获取高额利润;第三阶段“一地鸡毛”,企业资本价值储备被消耗枯竭,企业的社会公众资本口碑日渐恶劣,企业资本价值创造团队崩溃,企业实质性丧失价值再创造能力,题材四起,风波四溢,产业危溃,企业基本丧失再融资能力,企业陷入内忧外患的恶性循环,或被并购整合,或崩溃成为干尸公司。如果熟悉中国资本市场历史,我们可以举出太多这样的案例。

  在第一阶段,攻守双方的拉锯战,虽隐形折损了企业资本价值创造能力,但没有实质性大规模耗散企业资本价值储备,毕竟双方都是有长线追求的侠客,都希望企业好起来的。但第二阶段则完全不同,多头介入目的很明确,就是短线盈利,对企业长期未来漠不关心。多头短线资本实力雄厚,操作精密巧妙,若企业领袖对此不高度重视,娴熟应对,企业将在第二阶段遭受实质性损伤甚至严重内伤,滑向第三阶段。

  恒大警示,万科有劫。

  恒大警示,会加速宝万合解。

  我本人认为恒大出手,属于第二阶段的资本掠夺性短线介入,也有获得一石四鸟的预期。

  1、此时出手万科,投资盈利且安全。万科股价相对于万科的资本价值是低估了的,万科股票备受全社会关注,尤其开盘前高位被套、在开盘后逃离损失较大的庞大社会资本,有逢高补回的交易意愿支撑;僵持一个月后,各方交易意愿得到恢复,甚至强化(至少宝能系特别愿意看到)。因此,此时出手,只赚不赔。(这几天万科股价回补,证明了恒大的正确判断)。

  2、培育了恒大与宝能的联手可能。恒大此番出手,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替宝能的解了套,未来恒大有协议获得宝能股权的机会。或许,仅仅是或许,恒大和宝能有某种程度的一致行动人的事先约定或“勾兑”,存在涉嫌操纵市场的风险,但只要运作恰当,例如中间人“事后勾兑”还是有可能平稳实现的。那恒大就可控股万科。

  3、培育了恒大与万科的联手可能,与外行“野蛮人”比,恒大有很多优势,恒大可能取代深圳地铁,成为万科重大重组对象,万科增发并购恒大或者万科恒大合并,恒大实现间接控股万科。这个故事非常大非常大,涉及多方利益均衡,超出恒大可控范畴,夭折风险巨大,但万一成功了呢?

  4、恒大获得品牌增值。恒大借宝万之争,顺风夺目。何乐不为?

  恒大战略意图设计非常棒,但他也忽略了一个事:他打开了资本潘多拉盒子,也警示了宝能和万科,将加速双方和解。越来越多的恒7恒8,受恒大之鼓舞,得恒大之启迪,摩拳擦掌,会粉末登场,踊跃加入到第二阶段的资本大餐中来。中国股市从来不缺投机高手,投机高手的规模介入,将会为让格局异常诡异。万科和宝能不会眼看自家庞大的被低估的资本价值被劫掠,坐以待毙。宝能可谓资本高手,更深知其道,安榻之处,岂容觊觎? 如前所示,第二阶段资本盛宴依赖一个前提,就是双方长期僵持。如果他们双方主动和解,吃亏长智,和解后的新万科将通过严格有效的市值管理,确保股价在合理区间,让股民和股东均衡收益,不留缝隙给资本掠夺者。严格说来,即使恒大不出现,宝万双方,其实也面临不得不和解的、巨大的内外部压力。第二阶段的前提就消失了,也避免了第三阶段的悲剧。

  恒大警示,能否被宝万接收,正考验着宝万双方的历史智慧和胸怀了。让我们继续拭目以待!

  版权声明:此文属于新浪财经网友独家供稿,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机构或个人均不得转载。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浪财经”,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相关阅读

地价上涨仍是大势所趋

2016年下半年地价走势,我认为仍将保持温和上涨的走势,全国房地产政策基本面不变,需求侧的支持是房企溢价拿地的最根本动力;随着下半年一线城市优质土地供应增加,随着高价地块的出现,开发商的投资积极性也会相应提升。

下半年去产能任务面临三座大山

规模千亿的国家去产能资金(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相对庞大的钢铁产能而言或是杯水车薪,当前推动钢铁去产能,究竟有何法治化和市场化的工具可采用?

高薪制度不可伤及企业竞争力

为了避免包括高薪酬在内的高成本成为压死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企业在选择是否一定要走薪酬的模式,要根据自己的企业实际和现实的宏观经济情况而理性决策。在当前“三去一降一补”的大环境下,大谈特谈高薪酬会让很多企业家更加迷茫与无奈。

靠做大国企推动经济已不可能

未来国有经济将进入一个客观的萎缩期,指望再依靠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来推动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增长,也是不可能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