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
转眼之间,创业板已经成立了4年多了;4年以来,该板一直存在争议,而近期尤甚。
其中,投资者关注最高的,应该是三高问题(注:高价发行、高估市盈率与高超募)——这三高,实质上是一高,炒得“高”而已;特别是今年,创业板遭遇几轮炒作,虽然近期有所回调,但其疯炒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有人认为,创业板的高估值不可解释;你无论与哪种指数比较,创业板指数的估值水平似乎都是最高的,平均市盈率始终在40~60倍之间徘徊(创业板在年内的低点,大约700点附近时,当时的平均市盈率约为30倍,稍高但很有限)。
如果我们把股票看成是一种普通商品,而非投资品,短平快最能赚钱的办法是什么?当然是尽可能地“变现”,越多越好,舍此无他。
事实上,在创业板风光无限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反思。
首先,关于流动性风险的判断。蛇年的小票行情,目前业界谈论最多的是A股市场的流动性风险;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创业板指数,从“1205行情”低点的585点,一直到“双10行情”高点的1424点,看成是一只股票的价格,那么,买盘与卖盘的换手是否“顺畅”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对于目前重仓持有创业板的那些机构而言,蛇年的小票行情,也无非就是“二次发行(IPO)”,说穿了,其手法无非就是把此前散布于二级市场的那些老筹码,重新“划拉”回来,“再卖一次”,分散与派发而已。
只要近期IPO继续后延,继续“拖着”,那么这个炒作模式,就没有任何流动性方面的顾虑,因而也就没有任何“沉淀成本”可言;而且所有筹码可在二级市场之内进行任意筛选。
其次,关于企业的盈利模式的评价。对创业板,近期还有相当多的分析认为,目前有很多的企业从来没有一个确定的盈利模式。面对市场炒作,我们现在必须正确地理解市场的无奈,任何盈利模式,其实就是赚钱的方式,本无好坏之分。
具体到投资一个A股指数,比如“定投”创业板ETF基金,从今年5月创业板指数突破1000点计算,目前也有20%的盈利。
如果我们要谈盈利模式,其实就要研究并且发现这样的机会;目前市场都能给你提供哪些盈利模式?这个盈利模式能有多大的绝对收益?而不是计算、比较这个盈利模式是好还是不好;更不可以把“改造市场”的“历史责任”,寄托在一个或者两个盈利模式的身上。
我相信很多人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一再指出一些看起来非常完美的盈利模式,比如价值投资,更值得我们选择;但是他们往往忘记了一点,我们这里是A股,一位朋友说得很好,“A股的特点之一,就是巴菲特(8)进来,史菲特(4)出去。”
炒新、炒小,多年以来形成了A股所独有的“积极投资”“小米加步枪”“白区里(开创出来)的红区”的类型特征。
盈利模式缺失的市场一般会是一个低迷的、没有效率的市场,但也不能绝对化——咱们A股市场有一个积年的老毛病,动不动就想拿一个我们自己的盈利模式,与巴菲特老师的盈利模式反复地进行比较,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幼稚病”一种。
我们必须承认,市场要建设,经济要发展,这都没错,但如果只想指望股票市场一家出力,真的是“想多了”。
其三,回到最初的问题,创业板为什么高估值?
对于高估值,事实上不仅创业板如此,大指数同样如此;只不过,蛇年场内的流动性不足,大指数总是炒不动。
所以,对于创业板,我还是一直以来的观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创业板内有深意,也有模式,就看你懂不懂了(试想,如果大指数也能牛得起来,也能走进创业板的这个路数,那么,在宏观经济方面,我们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
大家还是多看一看周边国家与地区的股市,都是怎么走好的(无论指数,还是个股——可圈可点的内容,多了去了!由百度[微博]控股的旅游预订服务网站“去哪儿网”,招股价多少钱?上市首日的发行价多少钱,定价超出多少?最后炒到多少钱?谁当承销商?)。
目光向内,也有看点,就以“383改革方案”而论,我们也应当可以感觉得到政策的走向,在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必须跑赢金融危机;中国的增长率必须跑赢7%,才能保证基本就业;中国的债务问题,迟早需要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案;至于其他内容,都是次要的。
十年前的2003年年初,我国的居民储蓄,是8万亿元;目前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接近了45万亿元,增长5倍以上,无论是绝对总量,还是人均水平,均为全球最高。市场之内,“人心思涨”,难道这也不对吗?
有一句古老的技术派格言,是这样说的,“一根K线改变情绪,两根K线改变观点,三根K线改变立场;股市没有不变的理论与信仰。”
近期的全球股市,除了新高,就是次高;圣诞行情,如火如荼……可我们呢?我想,只要有一点可能,只要有一点信心,未来股票市场走牛,也是大概率事件。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更需要一个稳定的、更加开放也更加强劲的股市。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