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优先股不应成为A股市场的新包袱

2013年10月16日 01:10  南方都市报 

  尽管优先股相关管理办法还未推出,但基于优先股所具备的强大融资功能,优先股还未面市即得到了一些企业的赏识。不仅部分上市公司跃跃欲试,就连一些非上市公司也都想做优先股的首个吃螃蟹者。10月10日就有这么一位吃螃蟹者横空杀出。

  浙江朗诗德健康饮水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诗德”)是一家来自温州的场外市场挂牌企业。10月10日下午,该公司在浙江股权交易中心举行了优先股发行路演。据悉,朗诗德本次计划推出不少于企业总股本25%的优先股股份(即1655万股),筹集资金1.4亿-1.5亿元。此次发行的优先股在收益上,投资者除了能获得每年10%的固定收益外,还可以在公司利润提升时享受与普通股东相同待遇的分红。此外,朗诗德未来有转向场内市场的计划,优先股有机会转为普通股参与IPO。

  应该说,推出优先股制度是目前中国股市的一大共识。虽然就现阶段来看,在推出优先股问题上,监管部门以及企业界似乎更看重优先股的融资功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股市为融资服务的重大特征。但在一些专业人士及广大投资者看来,推出优先股制度,更希望能解决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就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来说堪称极不合理。每家IPO公司上市,首发流通股的比例只有25%,股权在4亿以上的公司,首发流通股的比例甚至只有10%。如果仅以A股计,甚至还低于10%。如中石油,首发流通A股的比例甚至只有2.19%。在这些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里,大小非占据着高达75%以上的股份,其中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就达到了50%以上甚至更高,如中石油集团持有中石油的比例就高达86.35%。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严重畸形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大股东一股独大,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严重缺失,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护;另一方面是给股市带来了大量的大小非,导致股市面临着巨大的大小非套现压力,导致股市成了大小非的提款机。此外,由于首发流通股比例偏低,也导致了上市公司IPO价格的偏高以及上市后二级市场估值的偏高,从而进一步损害了公众投资者的利益。

  正是基于此,市场有识之士希望能引入优先股制度来改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即在发行人IPO时,改变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过高的问题。如规定国家控股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以51%为限,非国家控股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以30%为限,多余的持股全部转为优先股,如此一来,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也就变得相对合理了。

  不过,就朗诗德公司的优先股设置来看,仅仅只是突出了优先股的融资功能。而且为了吸引投资者参与优先股认购,朗诗德不仅许以优先股10%的固定收益回报,同时还允许优先股在公司利润提升时享受与普通股东相同待遇的分红。这也意味着该公司的优先股属于参与优先股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在该公司IPO时,优先股将转为普通股参与IPO,这意味着该公司的优先股又是可转换优先股。所以朗诗德公司的优先股实际上就是可转换参与优先股,这种优先股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优先股投资者的利益。

  但这种可转换参与优先股的设计却丝毫不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甚至成了A股市场的新包袱。根据朗诗德的设计,其优先股在IPO时将会转为普通股,这意味着该公司的优先股最终不是由公司方面赎回,而是由二级市场来买单的,这与目前市场上的大小非套现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不同。如此一来,优先股就成了新的大小非,面对目前市场上大小非套现带来的压力,优先股无疑成了A股市场的新包袱。因此,对于A股市场来说,这种优先股的设置并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它只是企业融资的一种工具而已。而且为了进行优先股融资,企业每年还必须支付一笔固定的利率支出,这对于企业来说还不如直接发行普通股更为划算。

  所以,尽管优先股的相关管理办法还未推出,但基于朗诗德公司对优先股设置所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现阶段的优先股设置应以不可转换优先股为主,至少要确保优先股不能成为A股市场的新包袱。

  皮海洲(独立财经评论员,职业投资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首都机场爆炸案案犯冀中星一审获刑6年
  • 体育亚预赛-吴曦破僵局 国足1-1客平印尼
  • 娱乐张国立称有纪律不能谈春晚 自认好主持
  • 财经社科院专家:延迟退休是早晚的事
  • 科技苹果宣布23日开发布会 预计推新款iPad
  • 博客习仲勋九死一生经历 世界上最强的少年
  • 读书溥仪自曝家丑:婉容出轨私生子被烧死
  • 教育大学生进京户口难成倒卖产业链 国考报名
  • 周彦武:银行业明年将暴发危机
  • 齐格:诺贝尔奖也爱傍大款
  • 叶檀:希勒与任志强谁懂中国房价
  • 陈季冰:面对美债违约 中国无可奈何
  • 徐斌:新科诺奖得主是穿上马甲的散户
  • 孙立坚:今年经济学诺奖金融独占鳌头
  • 姜国华:新科诺奖得主的学术观点差异
  • 友文:“我们都是罪犯”道出多少心酸
  • 新育:科技部长与新华社联手扼杀科研
  • 水皮:国际板为何成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