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QFII十年磨一“变”

2013年05月23日 02:28  上海证券报 

  ⊙记者 周宏 ○编辑 于勇

  在宝钢股份长长的历史K线图上,2003年7月10日是根大阳线,同样在上港集团(时名为上港集箱)、外运发展中兴通讯[微博]的K线图上,当天也是大涨收盘。上述4根阳线因QFII而起,也真实折射了当时市场对于外资机构的尊崇,这种崇拜感,现在市场内已经无法想像。

  早期的QFII投资一直披着独特、神秘的面纱,他们的团队,他们的运作,他们的投资思路,他们选择的股票无一不受到市场的关注。“海外大行背景、神秘投资细节”一度构成了A股市场内最被追捧的故事。

  QFII早期的业绩也对得起这种肯定。在投资理念还比较紊乱的年代,QFII对于中国经济主流行业的把握是超乎于时代的,对于A股的坚持亦无人可比——许多QFII都是满仓的,这导致了他们入市前五年,业绩持续领先市场。而对于QFII机构的崇拜也处于反复强化的循环之中。

  在极盛时期,甚至出现了许多“山寨QFII”的做法。2003年末,一个在股市做庄的集团,悄然通过一家QFII的经纪业务部,买入几十万股该公司坐庄的股票,随后对外大力宣传QFII看中该庄股的投资价值云云,这个故事的结尾虽并不美妙,但从侧面说明了QFII在当时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

  QFII对于中国投资界的影响则是其入市数年内潜移默化发生的。但其开端在2003。从宏观经济角度看,2003年是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的一年;从对外交流角度,2003年是中国股市加速开放的一年;从投资模式上,2003年是庄股退潮、价值投资崛起的元年。

  在承前启后的这个年头里,QFII携其长线资金之优势,深入A股市场,一举把握了市场的低点和理念的空白点,成功推动了中国市场理性投资的元年。无论是早期对于外贸港口股的把握,还是之后对于金融业、重工业的持续买入,都在之后得到了宏观经济和其他投资者的认可,QFII的影响力有天时,也有地利。

  但不是QFII的每一个“重要理念”都在A股市场得到响应。近5年来,QFII习惯的“稳定高仓位”的投资策略在A股市场就备受质疑。而QFII抄底的个股伴随着持有种群的扩大,也呈现影响力平均化的趋势。

  一些境内基金经理就认为,目前A股市场从投资方法和理念上和外资机构的主流已经相当接近。而在公司层面上,境内的调研深入程度尤甚于外方,甚至已经出现了QFII投资外包给境内机构的趋势。总体上看,无论是投资人才、方法乃至投资决策上,QFII和境内机构的差距逐渐接近,并出现了融合迹象。

  如今的市场内,QFII更多地被视为投资风格较为鲜明的一个群体,他们只是众多投资群体中的一支,不再是十年前那群“携着先进理念和外资光环杀入A股市场的大鳄”了,十年中,从卓然独立的大鳄演化到如今偶露峥嵘的A股生态圈中的一环,背后折射的是中国股市的变迁以及境内投资者的成熟。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外媒称促成金正恩访华是朝鲜特使使命
  • 体育亚冠-郜林穆里奇破门 恒大5-1进8强 视频
  • 娱乐传张歆艺与杨树鹏领证 回京实拍
  • 财经北京单日卖地35亿 政府控房价决心遭质疑
  • 科技深圳市交委:打车软件不成熟影响监管
  • 博客芮成钢:当名人是种遭遇 恐怖龙卷风(图)
  • 读书市委管家权力博弈:秘书长大结局
  • 教育少年留洋热潮:家长嫌孩子在国内太累
  • 育儿儿童性侵案超4成受害者为留守儿童
  • 罗天昊:卖不卖出海口?考考朝鲜朋友
  • 叶檀:中国应停止大学扩招
  • 黄小鹏:安倍的第三支箭能射多远
  • 李光斗:中国特色的交接班模式(组图)
  • 冉学东:新型城镇化舆论或将淡化
  • 商寅泉:楼市最好的调控是不调控
  • 谢作诗:固定汇率真的不合时宜了吗
  • 陶冬:中国的统计数据很神奇
  • 安邦智库:美国国债市场风险值得警惕
  • 张化桥:中国的就业机会被监管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