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华夏基金总经理范勇宏:转型无牛市

2013年04月22日 02:28  第一财经日报 

  姚剑

  今年6月1日,新《基金法》正式实施,中国基金业真正意义上的分水岭就将到来。今年也是中国基金业的第十五个年头,从当年的几十亿规模发展到如今3万亿,15年的基金业跌宕起伏,风云变幻。可以说,中国基金业成长在大时代。

  在此时点上,范勇宏先生的《基金长青》破茧而出。这是中国第一部总结基金经理投资史、基金业发展史的著作,书中展现了大量真实的投资案例及作者投资理念和投资思路总结,作为一手将华夏基金[微博]打造成中国最大基金的创始人,范勇宏的所见、所闻、所思不仅对投资者、基金经理理解市场、领悟投资极具参考意义,同时也为业内对未来的思考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视野。

  就我看来,此卷内容厚实,读者各自采撷,侧重不同,则理解各异。

  转型无牛市

  众所周知,投资者对基金高管、基金经理的市场判断非常敏感,对排名前列的基金公司反应尤甚,更不用说对排名第一的华夏基金。由于在A股市场,基金在绝大部分时间几乎只能做多,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基金高管们即便对市场的判断悲观,也常用“对未来充满信心”之类的话语“搪塞”。

  范勇宏出任华夏基金总经理十四载,可谓中国公募基金业第一人。尽管去年隐退,但他对市场的影响力并未因此而变小,而也正因为不再处于具体管理的第一线,他对市场的看法反而能够直言不讳。“转型无牛市”,这是范勇宏首次公开论及其对未来的趋势性判断。

  在《基金长青》一书中,作者用一个章节的篇幅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转型之痛,就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而言,经济转型注定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此大背景之下,作者认为,转型期间的股市缺乏系统性投资机会,主要是结构性、局部性的机会,类似2006~2007年那样波澜壮阔的行情短期内很难再现,只有当转型成功,A股市场才可能迎来新一轮持续时间更长的大牛市。

  为此,作者深入分析了美国和日本当年在经济转型压力之下的资本市场表现,道琼斯指数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面临转型压力时,经历过“失去的十年”;日经指数在日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期间,仅仅1973~1974年就下跌了三分之一,此后较长时间呈现震荡格局。而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GDP水平、工业化进程等,与当年的日本非常类似,加上中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加转轨时期,A股持续走熊并不足以为奇。

  反复咀嚼历史并深入思考,从中把握理性的光辉,是每一个职业投资人不断前行和进步的动力。范勇宏的思考来自于二十余年投资经验的积累,来自于多年掌管几千亿资产的风险意识,亦来自于全球视野。

  “捡来”的王亚伟

  王亚伟是中国第一位为基金持有人带来超过10倍收益的基金经理。投资江湖只有他的传说却少有人了解他真正的经历,从华夏基金的同事那里也多是知道王亚伟的闲时爱好,比如摄影、美剧等等,除了2009年的小范围媒体见面会以及去年离职时的媒体恳谈会外,王亚伟少有公开接受采访。

  《基金长青》给读者带来了了解王亚伟的机会。鲜为人知的是,王亚伟是范勇宏1995年还在原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任总经理的时候,从不符合华夏证券总部标准的简历中“捡来”的“宝贝”,追随范勇宏组建华夏基金,王亚伟终于开创了属于他的传奇时代。

  成功来之不易。初出茅庐的王亚伟和平常人一样,曾经仅仅因为公司门口有一家五粮液专卖店,生意非常好,就买了五粮液的股票;也曾经因为五粮液只差两毛钱没有达到他事先设定的目标价而最终让1000万账面盈利化为乌有。王亚伟也曾在“社保103组合事件”中遭遇滑铁卢,在之前的多数年份业绩平平,直到2005年范勇宏劝导他出国学习,学成归来接手华夏大盘基金之后,王亚伟才创造了一个神话,用6年的时间为持有人带来了10倍的财富。

  王亚伟为什么会成功?他的身上有怎样的特质值得学习和借鉴?解读王亚伟这匹“千里马”,没有人比范勇宏这个“伯乐”更合适。

  行至绝顶好下山

  去年4月下旬,在外地出差的我接到同事的紧急电话,对方告诉我,屡次“被离职”的王亚伟这次真的要离开华夏基金了,而范勇宏也将隐退。我相信同事的新闻嗅觉和职业判断,但我们并不特别清楚他们离开的真正原因。

  “登到绝顶处,便是下山时”,这是范勇宏在《基金长青》中给出的答案。在对比彼得·林奇和比尔·米勒的经历时,范勇宏有过同样的表达;在解释为何离开令人羡慕的华夏证券东四营业部总经理的位置筹建华夏基金时,他有过类似的说法:“这就像股票一样,在行情最好的时候就该卖掉”。

  在最辉煌的时刻急流勇退,这是范勇宏的人生智慧,但又何尝不是他的投资感悟?

  2007年10月16日牛市最后疯狂的前一天中午,范勇宏临时召集投策会,强制要求减仓; 2009年11月1900点以下低位,投策会强制要求加仓,这样的决定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从范勇宏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背后,不难领悟到其投资的精髓。

  人生需要历练,投资同样如此。

  基金创建之初,范勇宏和他的同僚们从朴素的要理性投资的想法出发,到跟随和模仿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最终到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特质,对“买入并长期持有”等成熟市场奉为圭臬的信条进行批判性反思,无不证明这一点。

  可以说,这既是一部记录中国基金投资历史的书籍,又是闪烁着作者投资智慧和人生感悟的读本。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 体育英超切尔西遭秒杀2-2利物浦 曼城1-3热刺
  • 娱乐曾志伟台湾开寿宴前妻大方现身
  • 财经雅安地震直接损失百亿级 企业捐赠一览
  • 科技社交媒体成四川7级大地震网络生命线
  • 博客韩寒:救灾志愿者也需要反思 地震专题
  • 读书历史的荒谬:历代皇家贵妇裙下的面首们
  • 教育今年北京高考降低难度为学生减轻负担
  • 育儿5岁男童遭女幼师掌掴全身多处挫伤(图)
  • 赵伟:房价真跌了会引发什么
  • 张庭宾:美联储高盛难逃操纵金价嫌疑
  • 叶檀:雅安地震摧不垮市场信心
  • 冉学东:房地产调控的几个制度死结
  • 黄永耀:中国红十字会的困局与悲哀
  • 沈建光:中国应建发展财政部
  • 连清川:收费凤凰不如鸡
  • 何亚福:人是最可宝贵的吗
  • 辜胜阻:当前经济有六大潜在风险
  • 张化桥:企业分红的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