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牛仲逸
自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2010年4月16日上市交易以来,有关A股市场会否出现“交割日魔咒”现象便一直是广大投资者关注的焦点。那么,股指期货推出近三年来,A股市场是否受到交割日的困扰呢?
一般情况下,“交割日魔咒”指的是在股指期货最后交易日(即交割日)当天,因股指期货到期的原因引发的期货和现货成交量和波动率发生扭曲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由于股指期货采用现金交割方式,且交割结算价的设定可能与现货市场标的指数的某一时点的价位有关。
通过梳理期指历史上几个较为典型交割日发现:
2010年5月21日沪深300股指期货首个合约IF1005合约迎来首个交割日。首次交割为640手,交割金额为5.28亿元,交割结算价为2749.46点,收盘价为2749.8点。最后两小时情况显示,现货和期货市场均没有出现异常波动,未发生所谓的“交割日魔咒”。
2011年6月17日,股指期货迎来第14个交割日,截至上一交易日收盘,IF1106合约尚有1万余手持仓,按照保证金计算,该合约将有33亿左右的多空资金进入交割日,当日沪指下跌0.81%。分析人士表示,此前13个交割日均顺利度过,但毕竟期指此前从未出现过这种情况,沪指当日虽然下跌,但当时市场正处于较为脆弱的时刻,沪指下跌应属市场自身正常波动。
2013年1月18日,IF1301合约迎来交割日,截至上一交易日收盘,IF1301合约持仓量降至8653手,还有约20亿资金留在IF1301合约中,市场人士表示普遍表示,IF1301合约交割前夜持仓量处于较低水平,“交割日行情”出现的概率不大,当日沪指上涨1.41%。
事实上,股指期货上市之初,业内人士就曾表示,理论上不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充其量也就是对投资者心理的影响。
据了解,为了从制度设计上确保股指期货交割和股票市场的平稳运行,沪深300股指期货采用了较为合理的交割结算价计算方式。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交割结算价为交割日最后两小时现货指数的算术平均价。这种交割结算价的确定方法与香港、台湾市场较为接近,在全球股指期货市场中是最为严格的。这一方面使得投机力量企图操纵股指的实际操作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也为套保、套利头寸的平仓和转仓操作预留了充足的空间,避免了期、现货市场在到期日最后交易时段出现大量市价委托单,从而导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此外,在这样的交割结算价产生方式下,到期日当天现货市场上的所有信息也能得到有效的反映。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