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A股持续低迷非郭树清之过 二次股改亦需时间验证

2012年12月03日 06:39  东方早报 

  杨国英

  在11月28日晚间召开的北京《财经》年会上,证监会主席郭树清的发言万众瞩目。此前一周,上证指数正式击穿2000点,而在11月28日当天,A股更是创下46个月新低,上证指数一度下探至1968.21点的低点,收盘报1973.52点,较前一交易日再次下跌17.64点。

  千万股民试图从郭主席的发言中,寻找A股的医治良方。但郭树清所作的《关于着眼长远的近期综合改革》的主题演讲,讨论的是包括破除行政垄断、完善国企治理等议题在内的相对宏观的“经济改革”,而并非与证监会主席身份相对应的“A股市场改革”。如果一定要从中挑拣只言片语,那仅有“支持上市公司兼并重组”,以及演讲结束离场时的“我对市场充满信心”与资本市场有关。

  显然,郭树清对A股近乎失语的主题演讲,仍然充满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式的智慧(其在任职美联储主席时的公开发言以宽泛、不确定的表态而闻名),以防其过于明确的表态被市场过度解读,从而引发非市场性的大幅波动。

  其实,郭树清的主题演讲充满智慧,更充满无奈:一是自任职证监会主席以来,郭树清已主导推出逾70项A股新政,再谈也难出新意;二是在他任职证监会主席一年间,A股高达20%的跌幅,想谈也无功可居。

  我们在对郭树清的“表达智慧”赞赏之同时,更应对隐藏其后的无奈表示理解。客观而言,当下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并非郭树清之过错,相反,郭氏新政所彰显的二次股改大方向,是必要的,亦需要时间才能验证。

  先论本轮A股的持续低迷,其原因除内在制度缺陷以外,更与宏观经济面不景气有关。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冲击下,2009年A股市场涨幅之所以引领全球(上涨40%),是因为其时同样引领全球的经济刺激力度。但是,正因过于强烈的经济刺激,造成了我国经济的后续乏力,从而在次贷危机“发源地”美国逐渐进入复苏之旅时,我国经济却步入了低迷之境。当下A股的持续低迷,其主导性因素,恰恰是宏观经济面不景气,以及相伴生的企业赢利能力弱化,因此,A股低迷自然并非郭树清的过错。

  次论郭氏新政的必要性。众所周知,自股权分置改革以来,A股市场之所以仍被喻为“圈钱市”,主要原因在于新股发行、绩差股退市、内幕交易,以及分红过弱等制度不完善。对此,郭树清新政均出台了相对明确的规范制度。尽管由此引发了A股市场短期波动,部分新政亦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我们必须承认郭氏新政找准了A股制度缺陷的命门,其整体方向性的正确是毋庸置疑的。

  再论二次股改的时间区间。任何改革,均需要一定的时间区间,才能逐渐完善和最终验证。不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领域的改革如此,回顾A股20多年的历史,亦是如此。比如,关于有我国资本市场改革“里程碑”之称的股权分置改革,2004年1月国务院即已明确“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但是,其从明确到完善,到推进,再到效应彰显,时间区间长达3年,其间上证指数甚至一度跌破1000点。以此推而论之,由郭树清所主导的二次股改,亦需要一定的时间区间进行完善和验证。

  再退而论之,即使郭树清在其证监会主席任期内,仍不能迎来A股“熊转牛”,我们亦不能因之否定其制度改革的价值。这亦如周小川任职证监会主席时(2000年2月-2002年12月),上证指数尽管跌幅高达17%,但由其推动的变审批为核准、出台退市令、引入国际会计准则以及严厉处罚操纵股价等改革措施,不仅对其时A股市场具有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对当下二次股改亦具有极大的参照意义。

  A股市场应彻底告别“政策市”期盼,郭树清对A股市场的失语,某种程度上可预示其侧重市场化改革而不愿重蹈救市覆辙的决心。因为,在股息率整体过低、绝大多数中小盘股市盈率仍处高位的当下A股市场,如果不执着于市场化改革,而过于迁就行情维稳,不仅明显无济于A股中长期走势,更会由此丧失已然是亡羊补牢的二次股改良机。

  (作者系财经观察员)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正接受中纪委调查
  • 体育火箭末节砍霍逆转湖人 热火负垫底队
  • 娱乐米雪曝绝密SM艳照 半裸酥胸展魅惑(图)
  • 财经专家称年底突击花钱3万亿消息不靠谱
  • 科技中移动李跃:将推自有品牌终端
  • 博客参选日本议员要多少钱 苦难放荡民国娼妓
  • 读书解密:党内谁最先主张"去除毛泽东思想"
  • 教育小学零花钱调查:六年级小学生攒6万元
  • 育儿女童幼儿园午休后死亡看护老师称无责
  • 张化桥:你究竟是股东还是捐款人
  • 刘远举:出租车减配丑闻别全怪在企业头上
  • 张明:警惕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 辜胜阻:均衡城镇化要两条腿走路
  • 如松:朱元璋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 管清友: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 太友:16万切糕案为何激起百万热议
  • 洪平凡:国际贸易附加值数据的经济意义
  • 陶冬: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
  • 叶檀:1950年的债券信用为何好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