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迎来蜕变,市场参与各方均需解放思想。历史告诉我们,下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理性。股民需要理性思考,资本市场的发展更需要理性的建议。新浪财经联手证券时报发起“拿什么拯救你,中国股市!”大讨论,邀请专家、券商基金人士为中国股市的前途出谋划策,也欢迎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建言献策!
很多人认为新股发行过快是造成股市低迷的原因,但是若中断或强行人为减少新股发行的措施,都有悖于市场化发行的目标,使得前期的努力与痛苦都付之东流,而且即使实施也只能作为临时性的非常规手段,新股一旦恢复发行,又一切照旧。这其中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通常的看法是需要在审批环节进行改革,以控制新股发行数量。但目前看来这样限制发行量方法恰恰造就了IPO资源的紧缺,使之有利可图。然而如果不限制发行量,放开发行,在短时间内发行大量的新股,可以肯定市场及大众心理又难以承受。可见当前需要提供足够的与打新资金相对应的新股IPO数量,使之在发行时能够产生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同时又不对当前股市产生较大冲击,并能避免各种人为因素的新股发行方法。
由上可见,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新股发行数量,那就可以变换一下思路,以控制资金供给的方式来规范新股发行呢?具体地说就是:限制资金流入的时段或频率,因为在现有体制下,打新资金的供应总量不仅仅是应该看参与这一领域资金的资金总和,还应该考虑其可能参与的频率,比如假设有意愿参与打新的资金总量为2000亿,冻结时间为4天,那么一个月可以参与7.5次打新,其参与资金总数次为15000亿“元次”。那么假设市场能够承受的每月发行新股总额为400亿元,那么其平均中签率的下限理论上为400/15000=2.7%。而当将一月参与打新的次数由7.5次降为3次之后,其中签率将变成6.7%,通常中签率上升有利于抑制新股的高市盈率发行,也会分散之后的炒新资金,使那些企图混水摸鱼的机构血本无归。可见控制资金的供给量或使用频率是可以有效影响新股发行价格的。
以上思路可以通过三种方法实现,第一是设置新股集中发行日,比如每月设定第一与第三周的星期一为新股发行日,所有的新股都必须在这两天内发行,否则进入下一发行周期;第二种是延长抵押金冻结时间,将现有的三天改成7天,这样也限制了参与新股发行的资金;第三种是设定集中的新股发行周,这是第一种与第二种的结合,由于存在抵押金冻结期,也可以有效地控制资金供给。
以上三种各有特点,第一种规则简单清晰,容易控制;第二种表面看起来改变最少,实际上难以把握,存在较多的变数,如抵押金冻结期间的利益以及因此衍生出来的问题;第三种则为管理层留下操作空间,如果资金冻结期为四天,显然排在周四发行的新股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因为该天的打新资金一周只能进行一次操作,而在周一参与的资金则可以进行两次打新操作。
如果上述办法真的能够改变供求关系,那么新股发行节奏的快慢不会过多影响股市,甚至是新股多多益善;即使不考虑供给关系的因素,也可以将新股发行对人们的心理冲击降低。而管理层也不必因权衡种种复杂因素而纠结,只需将精力集中于对市场规则的维护上。当然,如果设立过多或者过长的新股发行时间,那也会造成新股对股市的抽血,但这是可控可调节的。
以上方法利大于弊,首先,新股而当设定的新股集中发行日较为合理完善时,甚至可以考虑提前推出国际板。由于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改变,此时推出国际板就不必像过去那样既担心在股指较高时推国际板,令外资大量圈钱,又担心在低位推出国际板造成市场的进一步下跌,这样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国际板发行的难题,减少对市场的冲击;其次,当市场逐渐成熟后,可以非常容易地通过取消新股集中发行日制度,回归国际通行的发行方式;再者,可以通过调整新股集中发行日对市场进行调节;还有,该方式可以避免人为的干扰,因为管理者无需针对具体的机构,而机构同时又具备选择IPO与否的选择权;最后,比较容易实施,甚至可以通过调整相关部门的作息制度来实现,避免了其他复杂的程序。
新股集中发行日或发行期也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应该可以寻求一个公开透明的规则,对于其他的融资渠道,在经过论证后,也可以尝试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控制与抑制。同时也因筹划好遭遇挫折时的应对策略,并制定好退出机制。希望最终能有一天,不同的公司能够理性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而不总是希望到股市融资,至于混水摸鱼者发现去股市骗钱的难度甚至大于抢劫银行,这样才能说阶段性地达到了目的。
编后语: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更感谢大家对中国股市的热爱,因为有你有我,相信我们的市场会越来越好!
若欲建言献策,请把您的真知灼见发至:stockzhengwen@sina.com。 详见征文启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