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寺庙道观捆绑上市 警惕以文化名义玩资本游戏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14日 04:59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张珈

  当寺庙道观捆绑上市广遭质疑,部分资本玩家却试图为其披上文化产业的时尚外衣,达到曲线上市的目的。

  原计划赴港上市的法门寺文化景区(微博)提出“围绕‘舍利’核心文化,做强佛文化产业”,正是巧借政策东风的典型案例。自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以来,文化产业成为资本市场新宠,借文化噱头、玩着生钱游戏的资本运作也屡见不鲜。

  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均遭到无限扩张。不仅国家政策重点支持的创意设计、数字出版、影视动漫、新媒体等领域的公司纷纷宣告要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原主业为婚纱摄影、玩具制造、房地产的一些公司也争先恐后地披上文化外衣。与文化沾边或不沾边的行业,只要有能够牟利的毛孔,就能被迅速渗透。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逐步落实,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也不断出现。其一,不少公司忙着找工商局办手续,在公司名称中加上“文化产业”等醒目标识。不仅如此,其运作的项目也由酒店、工厂等老旧沉闷的称呼改成“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时之间,地方政府开始大兴土木,各类文化产业园遍地开花。各色人等举起文化大旗,或借佛敛财,或露天造像,或圈地盖厂,好不热闹。

  其二,与文化远远扯不上关系的公司也不甘寂寞,纷纷宣布投资这一迅速升温的热门领域。甚至中铁二局这样的“共和国长子”也未能免俗,其上月宣布将在中国深圳新设一家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就涵盖了文化产业。这其中,不排除一些公司打的是文化牌,谋的是政府补贴,其做法与伪高新技术企业谋取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如出一辙。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口号提出已近一年,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开始显山露水。在当前的文化产业热中,需要谨防的是以产业化之名兴起的投机盛宴,通过打擦边球混淆概念,攫取稀缺的上市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

  在当前的法律法规框架下,伪文化产业即便上市计划落空遭到曝光,其付出的成本和代价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一旦浑水摸鱼成功,其将攫取稀缺的上市资源,收益与风险不可相提并论。要想规避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国家在出台文化产业相关规划的同时,或许应当颁布更为详尽的配套政策,对予以支持的文化产业公司进行清晰的界定,对相关企业获得补贴的情况进行公示和披露。另外,只有对违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才能提高投资者和纳税人的信心,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