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养老金该入市还是该充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31日 14:29  理财周刊

  近来有两个经济问题在社会上引起热烈讨论:一是国企该不该私有化,不同的经济学家针锋相对;二是地方社保、养老金该不该进股市,这个问题也是争执不下。但要是把这两个问题放在一块想,会发现其实答案很简单。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随着国内成品油价格全线突破8元大关,社会上对以“三桶油”为代表的国有垄断企业的不满也日益演变为要求彻底改革国企,彻底打破垄断的呼声。前不久,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更是直言,国企已成为中国成长的最主要障碍之一,未来几年,中国应将国企私有化。他认为,目前大量国企,尤其是央企都已上市,股价有据可循,政府可将这些股份分给普通百姓,使“中国居民的财富得到一个比较大的增长”。

  张维迎的观点其实并不新鲜,早在3年前,经济学家谢国忠就已提出给13亿人分国企股票的思路。但这真的可行吗?

  仓促私有化误国害民

  “如果不把国企私有化,国企垄断之弊永远无解!”有网友说道。

  “国企或许很烂,但私有化更糟糕!”另一位网友激烈反驳。   

  国企该不该卖的问题在学界也有不同意见。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就针锋相对地指出,如果分掉央企,这些巨型企业将落入原高管家族与官僚权贵手中,早前改制的中小企就是活例子。“到那时,即便换装如叶利钦的俄罗斯,今天的乌克兰和东南亚,改革没戏,革命玩完,官僚权贵笑傲江湖。全面进入权贵资本主义,这些人必得首功啊。”华生在微博上写道。

  事实上,俄罗斯私有化惨痛的教训其实并没有过去多久。苏联解体后,新生的俄罗斯叶利钦政府采取了激进的休克疗法,将前苏联74年积累的国有资产经过估价,按1.49亿人口,每人可领到一张面值1万卢布的私有化券,购买企业股份、住房或委托给投资基金。最初人们无不欢欣鼓舞,可在分国企的过程中,由于国企管理团队青黄不接,导致国家经济支柱的国企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国企效益和国民经济产值都大幅下降,进而引发持续恶性通胀,普通百姓纷纷贱卖私有化券,而原国企的经营者和富人则乘机廉价收买,结果在股份化的国企中90%的小股东持股不到10%,而1%的大股东则持股85%以上。“休克疗法”始作俑者盖达尔也承认,俄罗斯私有化是“权贵阶层将国家财产私有化”,是“权力转化为资本”。

  在我国1998年的国企改革大浪中,也有许多国企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了原来的厂长或经理,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而普通职工则大量下岗的局面。

  无数历史经验表明,在权力不透明而又仓促的私有化过程中很容易滋生滥用权力、贪污腐败的行为,中国当前的国情显然不适合这种激进改革。

  广东养老金改革起争议

  在国企私有化争论的同时,一条“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将代理广东政府委托的千亿元养老金投资运营”的消息也引起了公众关注。鉴于此前地方政府控制的养老金仅允许存银行和买国债,收益很少,而已鏖战股市十多年的全国社保基金则在资本市场上取得了年均投资回报9%的喜人成绩,因此这一新闻被外界解读为中央给地方养老金投资松绑,地方养老金或将大举入市。按照全国社保基金的管理规定,这1000亿元中可有不超400亿元入市。

  然而这些年,养老金到底该不该拿去炒股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条新闻似乎要将原本只是纸上谈兵的论战变为即将到来的现实,一时引起了舆论更多的争议。

  反对者始终认为,中国股市还存在诸多制度弊病,抽血过多,熊长牛短,市场还很不成熟,连年的熊市已让股民叫苦不迭,现在决不能再“羊入虎口”,拿老百姓的保命钱冒这个险。

  而支持者则坚称,不让投资股市,地方养老金只会在负利率环境下不断缩水贬值。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多次表示,据测算,去年CPI5.6%,养老金收益率不到2%,去年一年养老金损失达1000亿元。2010年CPI3.3%,养老金收益率仍不到2%,当年养老金损失超300亿元。“有人说养老金入市是对老百姓不负责,那每年任由养老金损失就心安理得了?就是对老百姓负责了?不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更是对老百姓的不负责”。从某种角度看,养老金入市难题和此前有股民写信给证监会主席说“炒股是找死,不炒股是等死”是一个道理。

  万亿元空账何解

  逼着养老金不得不向高风险的股市讨救兵的并不只是高通胀和低收益的矛盾,更重要的在于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空账问题。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近日撰文指出,以2010年为例,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是13420亿元,包括“征缴收入”11110亿元、“各级财政补贴”1954亿元。2010年基金总支出是10555亿元,如果不算财政补贴,基金的收入减去支出,还剩555亿元。可以想见,单靠企业缴费勉强支付当年养老金支出,加上财政补贴才略有剩余。由于中国施行的是现收现支的养老保险制度,过去几年中大量个人账户的资金被提前用掉了,账户中的资金实际为虚财,并没有做实。

  唐钧认为,这几年由于农民工参保人数增加迅猛,因此现收现付制还能勉强应付。然而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中,养老金收不抵支的情况还是出现在一些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市。社科院权威报告指出,2010年,如果剔除财政补贴,江苏、湖北等14个省份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缺口高达679亿元。

  而根据郑秉文推算,2010年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做实仅1300亿元,空账却高达1.3万亿元,与2004年的7400亿元相比,6年几乎翻倍。更有报道认为,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婴儿潮(“50后”)进入养老金领取年龄,未来10年养老金空账缺口将呈现几何级速增长,10年后的养老金空账或将达13万亿元!若真是如此,目前我国养老金1.92万亿元的结余只是杯水车薪。而以万亿元的体量,养老金也几乎不可能取得全国社保基金年均9%的资本市场年均投资收益率。哪怕真实现了9%的收益率,也很难赶上养老金空账增长的步伐。

  国家如何为空账兜底

  有不愿具名的官员曾认为,养老金空账问题将来自会有国家“兜底”。但如何兜底却很值得思考——去年我国财政收入逾10万亿元,若将来养老金空账也达到10万元,国家哪来那么多钱兜底?

  正面对养老金危机的欧美国家的常规做法无非是加税,这样一来,国家兜底就变成了纳税人兜底。又或者会大幅削减养老金,可大量年老的低收入弱势群体将因此变得更加贫困,老无所依。再者就是推迟退休年龄,更不济的是加大货币发行量,但又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新问题。显然,常规思维下,无论政府怎么“兜底”,制度问题造成的损失等于又转嫁给了无辜百姓。

  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却有着一笔足以填补养老金空账的巨额财富,那就是正在越来越强大、赚钱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这令无论市场化运作养老基金已久的西方国家还是当年把国有资产“卖光光”的东欧国家,都是艳羡不已的财宝。

  唐钧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时期,根据保险基金是对社会总产品“必要扣除”的理论,这部分“扣除”包含在企业利润中被国家全部拿走了。然而,政府拿走“必要扣除”后,并没有形成一笔独立的保险基金,而是投入建设事业了。结果“40后”、“50后”们工作时没有缴纳独立的养老保险金,如今退休后却要拿养老金,这是造成今日养老金历史包袱的根源所在。因此从理论上说,眼下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尽早用国有资产来填补亏空,因为国有资产中本来就包括了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必要扣除”。

  更何况,国有企业原本就是属于全国人民的财产,大量已经上市的优质国有企业的股份也应该分给全国人民。然而由于我国现阶段并不具备国企私有化的条件,因此通过将国有股转入社保基金以及将国有股分红冲入社保基金的做法,既可以大幅缓解养老金空账危机,帮助中国成功应对将来的老龄化挑战,同时又能在避免国企私有化的前提下,实现国企财富的全民分享——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平头百姓,谁都有养老的刚性需求,以养老金的方式将国企财富分批分享给全民,要比直接给老百姓一笔巨额现金更符合科学理财的要求。

  事实上,根据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公告,自2009年6月国有股转持政策出台至2011年底,中国社保基金已实现境内国有股追溯转持74亿股,发行市值554亿元,分别占应追溯转持股份和发行市值的82%和87%。然而这一转持规模显然还太少。

  去年光是274家上市央企现金分红就超过了3500亿元,光是工农中建四大行去年的净利润超过了6000亿元,而截至3月27日收盘,单单“两桶油”的A股总市值就超过了2万亿元……

  显然,眼下国有股转持社保基金的步伐迈得还太小。在国有企业高歌猛进的这几年里,国家还应该让国有企业直接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短评:

  一举三得

  文 本刊记者/邢 力

  体量越来越大的国企该怎么办?窟窿越来越大的养老金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一个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几年内能否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经济转型;另一个则对十多年后,当中国未富先老时,如何避免日本和欧美今天所陷入的老龄化危机中有着巨大影响。可以说,这两者都是具有影响中国命运的战略性议题,也是直接关系到每一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而从眼下中国的实际国情看,把国有企业赚取的财富充入养老金,既可以了断国企是否该私有化的争论,避免中国像俄罗斯那样走向“权贵资本主义”的不归路,又可以大幅缓解养老金危机。而在间接实现还富于民后,还可缓和民众对垄断国企的不满情绪。这可谓一举三得。如此看来,幸亏中国没有像东欧和前苏联那样把国企资产卖光,现在还留下了这么一大笔宝贵财富可为将来的养老金危机解困。

  而在获得巨额国企资产注入后,国家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真正实现统账分离,拿国企的钱去还历史欠账,把个人账户里的钱还给个人,别让二三十年后退休的“70后”、“80后”们再面临老无所依的窘境了。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