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瞭望
◎邓海建 时事评论员
备受热议的养老金入市问题尘埃落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
当“中国股市动荡圈钱的观感”与“养老金的救命属性”叠加在一起,“社保资金入市”这个命题便横生出惊悚的想象空间。有两个现实无可回避:一是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最近透露,我国养老金空账规模约为1.3万亿元,中国公众当然会记得爱尔兰、葡萄牙、希腊、意大利等国养老金问题引发的债务危机;二是,许多民众总把“入市”与“入股市”混为一谈,而中国股市确实是一个不成熟、异象丛生的资本市场。
其实,真正的大问题,在于养老金保值增值的现实压力。2011年CPI居高不下,数月增幅甚至突破6%,尽管今年以来走势放缓,但负利率下的社保基金缩水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社科院统计,截至2010年底,近半省份社会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有专家估算,如果以社保基金理事会公布的社保基金收益率,和企业年金收益率的中位数10%为参照,那么中国五项社保基金从1997年至今,利息损失高达6000亿元。与其放在手上“蒸发”,不如入市牟取合理利益。在人口老龄化越发严峻的今天,改变养老金困局的最后一条路也就剩下拓宽投资渠道、专业市场化运作了。
那么,“养老金入市”会成为洪水猛兽吗?对这个问题,或许不必过于紧张。首先,“养老金入市”并不等于“养老金入股市”,起码从广东的思路看,答案是否定的。在美国,由于采取最保守的投资限制和策略,美国超过2.4万亿美元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在2008年甚至还能获得超过5%的投资收益。其次,就广东的经验看,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广东省政府签订了委托投资协议,作为一种社保投资试验,在政策层面当有更谨慎的作为,这点与散户粗放型的理财选择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入市”过程本身也为市场治理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养老金入市”不是洪水猛兽,但这并不说明其运营模式不必操心。譬如,“入市”如何撇清“救市”的嫌疑?如何规避这种“入市”方式对其他投资主体构成不公平竞争?更值得注意的是,社保基金理事会的运营能力是否值得信赖?有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对其投资运营方式实施全方位的监管?这些疑问,新闻报道尚无明确交代。眼下,相关部门急需回应的,恐怕还是入市的监管方案。
养老金入市的另一个重要前提,是坐实个人账户,否则个人收益权恐怕也难以保障。但谨慎不等于不作为,改变也总比不变的强。在增量思维下,既确保救命钱的安全、又拓宽养老金的收益面,这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