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监会引导正确投资导向 力挺蓝筹股提振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4日 05:33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管理层为何一周两挺蓝筹股

  市场热炒新股小盘股 倡导价值投资很必要

  本报记者 周小苑

  中国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日前在回应股市热点问题时表示,倡导投资蓝筹股本质上是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而此前证监会主席郭树清也表态称,沪深300等蓝筹股的静态市盈率不足13倍,动态市盈率为11.2倍,显示出罕见的投资价值。

  在沪指冲上2400点大关,站稳半年线之际,证监会一周内两度表态“力挺”蓝筹股,是否将再次吹响股市春天的号角?管理层大力倡导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在当前股市改革的背景下又有着怎样的考虑?

  蓝筹股是市场价值所在

  A股市场本周在诸多利好政策的刺激下终于发力上涨,在大盘蓝筹股强势上涨的带动下,2400点整数关口在周三得到收复,沪深两市成交量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市场做多人气再度激活,而作为领涨的蓝筹股的表现更是功不可没。

  尤其是今年以来,蓝筹股表现可谓十分抢眼,以1月6日两市创下近3年的新低算,沪市由2132.63点涨至2月22日的收盘价2403.59点,累计涨幅为12.71%,而代表蓝筹股的沪深300指数则由2254.57点涨至2月22日的收盘价2597.48点,累计涨幅为15.21%,一个半月的时间,沪深300指数跑赢上证综指2.5个百分点。

  “目前沪深300指数公司占总市值的65%,营业收入占全部的74%,净利润占全部的84%。”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表示,这些数据表明,蓝筹股就是市场的主体,是股市价值的真正所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微博)(微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盘蓝筹股由于总股本大,中国股民甚至有些机构对大盘股都敬而远之,这样一来就使得大盘蓝筹股的市场估值更加偏低,所以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银行股的市盈率都跌到了5-6倍,甚至低得有些离谱。

  力挺蓝筹股提振市场信心

  “如此低的市盈率具有了罕见的投资价值,证监会此时力挺蓝筹股应该是有所指的。”董登新表示,鼓励投资大盘蓝筹股,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大盘蓝筹股的市场估值的确偏低,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投资者理性投资、价值投资,或者是长期投资的导向。

  而近期以来,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股市向好的政策,也无不体现对蓝筹股的偏爱。对此,董登新分析认为,允许持有30%以上股份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2%以上股票无需报批,以及增持股的锁定期也从过去12个月缩短到6个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反映监管层在寻找一种针对市场大盘股,尤其是大盘蓝筹股偏低估值的一种对策。

  董登新表示,上市公司大股东对公司目前的运营状况颇为了解和熟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信息优势,最能了解本上市公司发展的前景,所以,公司大股东有能力判断公司股票估值是否严重偏低,如果是,这些大股东可以通过增持来调节股价,给市场起一个示范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对股价有所校正,但最主要的还是提振股民对股市的信心和示范作用。

  引导正确的投资导向

  事实上,中国股市近几年的波动幅度确实很大,尤其是近两年由于股指持续下跌,投资者亏损面较大,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普遍没有赚钱。对此,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约束机制不强,市场运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不少问题,使市场存在“新股热”、新股发行“三高”、“恶炒ST股”、“恶炒小盘股”等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离不开投资者的参与,更离不开良好的投资理念。但是当前市场存在着一些不理性的投资观念和行为,许多投资者不认真研读招股说明书、公司基本面等信息,盲目热衷于“打新”“炒新”,结果遭受很大损失。证监会投资者保护局负责人表示,只要投资者真正下工夫研究关注具有内在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而且注意不要在高价位买进,就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投资回报。

  “蓝筹股投资的导向,可能还是需要有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介入才能达到证监会力挺的目的。”董登新表示,国外也是这样,通常大盘的蓝筹股需要靠长期资本,尤其是靠大的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但中国却缺少这种有组合投资的机构投资者,能让资金理性地固定在大盘蓝筹股上。目前中国民众还是偏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新股和小盘股上,因此,要发展蓝筹股,还需要机构投资者作出表率,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习惯,往往会反过来影响散户。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