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无奇的A股市场中,ST股们又开始“群魔乱舞”。它们时而轮番涨停,时而全军覆没,游窜于投机者股掌之间。在形同虚设的退市制度中,这些股市的“坏孩子们”凭借政府救助、重组预期及“壳”资源等等,肆意演绎不死神话。诸多资金以此造势炒作、徒手圈钱,灰色游戏不仅伤害投资者,亦讽刺和扭曲着股市的定价机制及资源配置功能。我们选取了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案例予以呈现,同时,也从ST股们的现状出发,探寻到有别于以往的变化——从严的退市制度及审核标准等政策预期逐渐加强并有望在今年成为现实,“鬼魅”们是否还能延续狂欢?——编者
李叶
岁末年初,ST股的“上天入地”再次演绎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前一秒还在拉升,下一秒突然翻脸。这便是ST板块在资本市场上疯狂的写照。2月6日ST板块还在集体疯涨,7日便“尊严”突撒一地,而这次下跌并不是结局。2月8日开始,ST股们重拾升势,14日、15日两天再现集体涨停,随后又是一番回调。
在政策的严苛下,较多市场人士认为,ST板块的炒作短期内不会就此停止,但随着证券市场制度的不断完善,会日趋分化和理性。
强于大盘 盈利堪忧
ST源自于 Special Treat-ment的缩写,意为需要“特别处理”的股票。
1998年4月28日,第一家ST公司辽物资A在中国证券市场诞生。而后,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容,ST公司也日渐增多,并形成板块力量。目前,两市ST板块已经收编147只个股。
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2月15日,ST板块平均股价上涨19.44%,而同期上证综指只上涨了7.16%,沪深300指数上涨8.69%。其中,*ST昌九的涨势最为凶猛,去年12月份连连跌停,股价惨遭腰斩,今年1月份则V形反转,强势收回大部分领地。
不过,放眼望去,ST的业绩并不尽如人意。截至2月16日,该板块2011年业绩预报中,首亏和续亏的公司达到64家;预减的公司达到17家,仅有14家公司预增,2家公司续盈。而在已经公布年报的10家ST公司中,虽然仅有两家净利润亏损,但板块的盈利能力仍不乐观。
“ST板块内的很多公司,虽然实现了盈利,但极少数是通过改善基本面实现的,更多的是因为政府补贴或者出售资产等一次性收益获得。”国元证券咨询业务总监康洪涛表示。
2月14日公布业绩的ST厦华便是这种情况。该公司称2011年净利润约为1057.96万元,而其中核销历史遗留债务为公司带来的收益为2640.49万元。事实上,公司的主营业务依然是亏损的。
制度大考
业绩虽然不堪,炒作价值却正相反。由于重组、保壳的消息往往在岁末年初甚嚣尘上,年复一年,炒作ST似乎成了规律,一念天堂,一念地狱。2007年,在重组预期的支撑下,ST金泰曾经创下42个涨停板。此后,*ST九发、*ST黑化等个股的十几个涨停板似乎不足为奇。而一旦重组预期落空,股价便会飞泻直下。
长期以来,缺乏制度约束的ST板块,眼花缭乱的重组公告,金玉其外的业绩改善,再加上机构资金的大加追捧,吸引着普通投资者跟风炒作,同时也意味着“被俘”。当股价拉升后主力资金悄然离去,留下的只是受伤的散户。
但该来的总会来。
2月16日,有媒体报道称,创业板退市制度即将出台,其中涉及完善恢复上市的审核标准,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孰低作为盈利判断标准,同时不支持暂停上市的公司通过借壳实现恢复上市。
在此之前的2011年末,《创业板退市制度意见征求稿》已经引发了市场对主板公司退市制度的猜想。加之去年5月13日,证监会规定借壳上市标准与IPO标准有趋同。
这些制度完善、政策变革都与ST板块的未来息息相关。
香港京华山一证券集团华东区首席代表唐浩夫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从借壳上市的新规来看,借壳上市会越来越难,甚至比发行新股还要难,随着新股发行日趋透明,借壳上市会相对复杂,审核难度也将加大,未来可能没有太多的人会选择借壳上市。这使得壳资源的价值出现下滑。”
ST板块的恐慌在于看到了主板退市制度的预期。“退市制度的推出,对投资者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投资者须为投机行为承担一定的退市风险。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退市制度无形中激励着ST板块中的公司不断地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改善公司财务状况,避免被终止上市。”道可特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沁分析。
此番会是ST板块行情的绝唱吗?记者目前采访的诸多市场人士认为,监管层实施完善制度,更多的是打击投机炒作、加强公司治理,而不是为了打压行情。面对制度大考,真正具备投资价值的ST或许会浮出水面。
正如唐浩夫所言,“在日趋完善的体制下,借壳ST股上市并不会消失,但炒作ST股将会更理性,甚至更专业。”
来源:经济观察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