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文艺
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郭树清2012年最可能实施的新政有七个,它们分别是:促进债券市场大创新、内幕交易持续严打、长期资金入市、推进融资融券、激活退市机制、IPO深度市场化和场外市场建设。
短短两个月,我们已看到了证监会新主席郭树清的铁腕和监管智慧,数条新政也被市场解读了多次。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想对证券市场正本清源的政策措施,有的见效还需时日,有的还需辅助政策的配合,有的则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作为郭树清元年的2012年,在新政推行和疑难解答上都任重而道远。
《每日经济新闻》仔细梳理已出台的政策,并通过多方采访,对郭树清2012年最可能推出的监管政策有了一个大致脉络。总的来说,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有七方面的新政是最有可能实施的,它们分别是:促进债券市场大创新、内幕交易持续严打、长期资金入市、推进融资融券、激活退市机制、IPO深度市场化和场外市场建设。
正本清源诸多难题待解
一般来讲,真正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政策,是需要时间来体现的,时间越久,它的好处越能彰显。所以,在短短的两个月里,我们还无法评判证监会新主席郭树清的监管思路,政策好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做出了几个“监管首例”,而且表达了敢于直面A股顽疾的勇气。
最受关注的“监管首例”就是在证监会内部整顿时,解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委员吴建敏,这在证监会历史上是首次出现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被解聘的情况。吴建敏因涉嫌违规持有所审核上市公司股票而被立案调查,根据媒体报道,吴建敏于2010年3月参与审核黑龙江圣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购重组方案时,借用他人证券账户持有“ST圣方”股票。
另一让投资者拍手称赞的 “监管首例”就是对IPO“签字能手”——保荐人的监管。11月底,证监会通报了今年以来对保荐业务的监管工作,并表示,对执业过程中存在问题的8家中介机构,31名保荐代表人、律师、会计师采取了监管措施,其中出具警示函13人、监管谈话6人、暂不受理与行政许可有关的推荐文件6人、取消业务资格2人,还对28名保荐代表人进行了口头批评提醒。
保荐人是什么?是企业上市的推荐人,责任重大,而A股市场时有出现保荐人只签字不负责的情况。在解决新股上市业绩变脸,甚至出现欺诈上市的顽疾中,郭树清再次开创了先例,首次出现了保荐代表人受罚。
两大案例足以证明郭树清想正本清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态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市场化定位的A股市场,在经历股权分置改革的阵痛之后,的确需要“休养生息”,回到原本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又需要培育更为广泛的机构投资者,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给予A股市场更为理性和长期的支撑。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的难题太多,从大的方面看,如何放行更多的机构资金入市?如何严惩违法犯罪行为?如何斩断资本市场各利益群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进行投资者教育?这都是很有考验性的难题,且每一方面都是一个重大课题。
新政特点由易到难
2012年即将来临,在“一年”这个不长不短的时间内,要把各大难题攻破几乎不可能。
但是,“一年”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延续刚过去两个月的监管政策,中投顾问IPO咨询部分析师崔瑜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从郭树清近期的新政出台趋势来看,保护投资者利益将成为长期政策基调。考虑到A股的弊端大多集中在监管机制缺乏灵活性与机制性,由此我们认为2012年国内资本市场将迎来全面监管期,有可能出现硬性监管与灵活监管两个方面的改动。”
此外,从IPO角度看,崔瑜认为,上市审核制度将极力避免企业上市圈钱的行为,审核条件更加市场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波动容忍度提升,但对企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内控能力审核难度将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强化审核募投、经营现状、市场化分析、组织架构、内控能力量化等方面的能力,以此保证企业长效盈利能力,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华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世新表示,许多制度的执行不应该交给交易所,而应该由监管层来执行,因为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还存在一个资源争夺的问题。对于2012年可能出台的政策措施,王世新说:“A股市场要迎来一个新格局的话,还需要一个重建的过程,重建主要体现在制度方面。最急迫的就是新股发行价问题,需要各利益方的绝对隔离,比如上市前的突击入股路径就应该被切断。”
所以,在未来一年时间里,监管层很可能从最容易施行的政策入手,由易到难,《每日经济新闻》梳理发现,共有七方面的政策最可能出台或深化。
债券市场大创新 期待指数:★★★★★
早在10年前,郭树清就曾呼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这10年来,债券市场与股市的发展的确不对等,前者滞后了许多。现在人们一提到投资,首先想到的还是股市、黄金。事实上,债券在弱市中不乏为一种不错的投资选项。只可惜,我们的债券市场品种单调,激发不了投资者的兴趣。
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证监会新主席郭树清在多个公开场合宣布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并在近期正式发文成立债券办公室,这是第一个专为债券市场发展设立的办公室。
有市场人士认为,我们的债券市场目前几乎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产品很单调,而市场其实希望有很多新的产品,例如私募债券。郭树清发展债券市场的大体思路也是比较清晰的,他认为,公司债和市政债的发展如果说不比股票、国债更容易,更基础的话,至少也不会比后者更复杂,更尖端。郭树清还表示,要逐步研究推动地方债、机构债、市政债、高收益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创新。有媒体报道称,郭树清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还表达过“应该在中国推出垃圾债券,用一个更适合的名字叫做‘创新’债券或‘高收益’债券”的看法。
可见,郭树清对债券市场的看法与市场是非常契合的。债券市场的发展并不高端,那么2012年这一方面的新政必将是最容易推出的,按照新主席的思路,不只是公司债发行大扩容那么简单,还将涉及更广泛的债券市场新品种开发。
事实上,2011年11月18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就创业板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有关事项答记者问,该负责人表示,允许创业板公司非公开发行公司债,主要考虑三点:一是有利于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体系,二是有利于满足创业板上市公司持续发展,三是有利于引导创业板公司在首发环节的融资预期。
内幕交易持续严打 期待指数:★★★★★
内幕交易,这一证券市场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打击内幕交易一直在进行,但要说到这方面的政策,几乎没有创新的举措。“对违法者处罚太轻,导致违法成本低”被市场认为是关键原因,严刑峻法,提高违法成本,才能起到良好的震慑作用。
从郭树清上任后对这方面的施政态度看,监管层有望在2012年出台更严厉的打击措施。再加上许多新政的推出,导致市场倒逼“证券市场透明化”。
首先,郭树清一句“对内幕交易、期货证券市场违法犯罪零容忍”,口气异常强烈,已经让市场感受到了他在这方面的铁腕风格;11月中旬,证监会连续发布两起行政处罚决定和一起市场禁入决定;11月底,证监会又公布了2011年前11个月证券期货稽查执法情况,称2011年共获取各类案件线索245件,立案调查82件,移送公安机关涉嫌犯罪案件16起。
从证监会网站11月以来的 “要闻”一栏也可窥见郭树清对严打内幕交易和犯罪行为的重视程度。11月4日,召开“中国—欧盟内幕交易监管执法国际研讨会”;11月29日,上海、深圳两专员办联合对会计师事务所实施检查,同时公布前11个月的稽查执法情况;12月6日,证监会召开会计监管工作会议。
此外,郭树清履新后,还对违法违规的保荐人代表进行了严厉处罚,在内部整顿中解聘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吴建敏。短短两个月内,旋风般的打击力度,让投资者对2012年有了更多期待:现在已经出现首个并购重组委员会委员被解聘、首个因项目质量问题而被撤销保荐代表人资格的事件,2012年还会出现更多 “首例”,只有这样才能将严打内幕交易和违法犯罪行为执行到底,而不是投资者最担心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事实上,严打证券市场违法犯罪行为是一项需要长期贯彻执行,具有连续性的事情,与发展债券市场一样,并非高精尖项目。
推进融资融券 期待指数:★★★★☆
曾经与周小川一起工作过,而且在周小川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期间,郭树清曾任建设银行董事长。如果说郭树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市场派”,相信没有人会反对。
没有做空机制的股市是非市场化的,有了做空机制,发挥不出作用的股市,也是不够“市场”的。融资融券业务试点正式实施一年多以来,尽管股指从3100多点跌至如今的2200点左右,融资者仍超过融券者,如何在市场上卖空,投资者还显得有些拘谨。所以,融资融券业务推出后,做空机制的作用还未见发挥出来,2012年加大发展是必需的,事实上,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已经开始了。
郭树清担任证监会主席前夕,证监会发布了《转融通业务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在此之前的10月19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的企业名称核准。转融通业务将为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提供资金和证券来源,打破证券公司券源不足的限制,能够大大活跃融资融券市场。11月,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这意味着融资融券业务将由试点转为常规。随后的12月5日,融资融券标的股扩容正式实施,7只ETF首开先河成为新标的品种。
目前,融资融券标的股数量接近300家,在A股市场所有股票中的占比还很低。如今试点期已过,融资融券业务开展元年也已过,随着转融通业务的开展,2012年将是快速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股时期,同时对于融资融券相关配套的措施会陆续出台。
长期资金入市 期待指数:★★★☆☆
长期资金入市,本来在2012年几乎是百分之百会有各种推动措施出台的,但是考虑到近期热点“养老金入市”的种种难度,预计2012年长期资金入市主要还是集中在扩大已有的机构投资者。一直以来,A股市场的一大特征便是“个人投资者太多,机构投资者太少”,容易导致整个市场的非理性炒作,这一现象正在改变,但还不够。
过去10年,几乎是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由0到1的10年:开放式基金数量从几只发展到近900只,资金规模也已超过2万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的资金规模约1.7万亿;从2003年QFII第一单出炉至今,QFII的资金规模也已发展到近100亿美元;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也已在去年明确了,合计不超过20%,在之前的限制上有所放宽。
不过,从市场比例来看,机构投资者在过去10年中的发展仍然赶不上个人投资者,A股账户开户数从2001年的6000多万户已上升至如今的1.6亿户。
因此,在过去2个月,从郭树清的对外发言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话语:要研究加大鼓励各类长期资金投资股票市场的政策措施,支持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保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协调发展,积极引导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阳光化、规范化运作。同时,郭树清提倡要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需要透明高效的市场机制,稳健经营的市场主题,更离不开结构合理,成熟理性的投资者群体。
呼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郭树清还提醒“低收入人群和以退休金为生的人群可能不太适宜参与股市”,建议他们更多考虑风险较低的投资和储蓄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A股市场对新资金的需求也相当强烈,在此背景下,趁势发展机构投资者可以一举两得。2012年可能推行的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政策,首先是加快引进QFII的步伐,增加其投资额度。12月16日,证监会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试点办法》。
激活退市机制 期待指数:★★★☆☆
提到退市机制话题,让投资者又爱又恨。
如果退市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不仅A股市场犹如一潭死水,做空机制也不能健康运行。绩差股、不诚信上市公司还能继续在市场上忽悠,这是最让投资者痛恨的;而一旦退市机制被激活,个股的投资风险变大,若不幸持有退市公司股票或所持公司具有退市“嫌疑”,投资者的损失很可能是很惨重的。
不过,良好运行的退市机制是一个健康市场不可或缺的,否则正如现在的A股市场,只进不出,衍生出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我们不是没有退市制度:2001年,证监会就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实施办法》,详细规定了暂停上市、恢复上市、终止上市的一系列程序,也立即出现了A股市场第一家因连续亏损而退市的上市公司——PT水仙。但是,有统计数据显示,自A股市场成立以来,因监管规则而退市的公司仅42家,且在最近4年里,没有一家上市公司退市。但是连续亏损,治理不规范,已经沦落到退市边缘的公司却屡见不鲜,这些苟延残喘的企业,有的还能摇身一变,起死回生。
郭树清上任后,市场对激活退市机制抱有很大希望,因为他一上任,创业板开板两年仍没有出现的退市机制就“破题”了,证监会发布了创业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见稿,并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两个退市条件。
如果说主板市场的退市,还存在着一些这样那样的历史原因,施行起来并不容易,那么创业板这块新市场将是很好的“试验田”。在创业板退市制度正式实施后,2012年,投资者对创业板的风险控制将显得尤为重要。而主板市场的退市机制形同虚设,主要因为大多数濒临退市的企业实行“拖字诀”,拖到有人借壳就可以了。而这些公司能够“拖”的条件,还是因为制度不够完善,让其钻了空子。
2012年,借助创业板的“先锋”作用,激活主板市场退市机制很有可能,重点就是退市制度的完善,大大提高借壳上市的成本,更严厉监管并购重组。
IPO深度市场化 期待指数:★★★☆☆
在IPO制度的改革上,我们一直在进行,但还不够市场化。
自2009年IPO新政以来,解决了一些老问题,又产生了一些新问题,总的来说,市场化程度还不够是病根。最受关注的就是新股发行价过高,以及新上市公司经常出现业绩变脸,暴露出上市前的种种问题,又与参与新股发行的中介机构监管有关。
针对IPO市场的种种问题,证监会相关负责人在11月9日表示,对于证券发行审核体制的改进,证监会已经做了不少准备,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酝酿如何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为中心,完善首发办法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办法;二是正在研究如何完善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三是正在研究“如何促进发行人在招股说明书使用平实语言,不夸张、不广告化,为投资决策提供准确参考”;四是针对上市公司行业越来越细分和新产业的出现,证监会正在考虑逐步引入有行业背景的审核力量;五是考虑拟上市公司是否需要安排自己的律师独立写作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以使得其表述更加审慎。
可以看出,这五个方面的酝酿几乎都是围绕新股发行时信息不对称问题展开的。在此基础上,2012年在推进IPO制度市场化方面,最可能进行的就是加大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以及完善IPO招股说明书的规范和改进。这两方面加强,都有利于增强新股信息的透明度,改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触及新股发行价过高的根本。
场外市场建设 期待指数:★★☆☆☆
2011年初,前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就指出,抓紧启动中关村试点范围扩大工作,加快建设统一监管的全国性场外市场,是2011年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此之前,场外市场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安排已经形成,扩大中关村试点方案的制订,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公开转让试行办法等一系列规则,国家高新区非上市公司股份公开转让准备工作等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既然总体思路和安排已经形成,且2011年已经成为证监会的工作重点之一,那么在2012年,新任主席郭树清能否拿起接力棒继续向前?事实上,在12月19日的讲话中,郭树清也提到了推进行业创新发展,除了要完善创业板,搞好场外市场建设外,还应该研究探索一些新的产品。
但是,场外市场建设比起其他可能在2012年推出的政策,难度可能更大。首先场外市场建设亟待扩容,将公司范围从北京扩展至武汉、上海等全国各高新科技园区,但是这又涉及证监会、地方政府、证券业协会等多个部门间的协调,监管上难以达成一致,同时还包括交易制度的引进。
场外市场建设的另一大难点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方面的创新。哪些投资者适合参与场外市场的投资?风险与投资者如何匹配?如果太紧,容易造成场外市场投资者关注度不高,参与度不足;如果太松,又会导致参与的投资者与承担的风险不匹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