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年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27日 02:57  证券日报

  ■董少鹏(微博)

  本周,中国股市进入2011年的最后一个交易周。在即将收官之际,人们都在思考股市持续下跌的内在原因。

  笔者认为内部原因是主要的。这既与A股定位问题相关——因为发行机制、融资机制、监管机制等决定着市场的走向;也与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相关——客观地的说,虽然宏观经济整体是向好的,但投资者心理上的反映却不一定完全对应,有时忧虑情绪会放大。

  有人拿今年上证综指的调整与1994年、2008年的情况比,认为幅度可以比,原因不可比。我认为,这三年的情况看似不可比,其实有类同之处。1994年是通胀幅度很高,当时实施了大规模经济治理整顿,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心存忧虑;2008年外部经济危机冲击来了,大家也对经济前景不看好;2011年的经济背景是大规模刺激计划逐步退出,大家对通胀等不良效果过度估计和过度反应,而欧债危机则发挥了雪上加霜的作用。宏观环境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有类似性,都是对宏观经济形势看淡,这是大的背景。

  笔者不赞同国际因素主导中国股市下跌的说法。国际上的因素固然有一些影响,但是中国股市从2010年直到2011年,是持续下跌。反观美欧股市,在宏观经济十分忧虑的情况下能够止跌反弹,中国股市却连续调整,说外部因素是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难以成立。

  2010年股指下跌的主要原因,与当年各类融资总计达到1万亿元有关。2011年IPO融资达2700亿元,再融资3500亿元,虽然比2010年有所减少,但也不小。说融资与市场走势毫无关系,或者说融资是决定市场走势的唯一重要原因,都不符合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巨额融资对于股市走势的作用,从权重看可以达到三成左右,毕竟,市场的供需决定着筹码的价格。

  2010年和今年新股发行的市盈率,在有些时候还是比较高的。由新股发行环节制造出来的泡沫,最终要在二级市场去消化;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新股泡沫的消化会牵引股价指数下跌。

  至于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影响,笔者认为作用有限。目前,多数情况下,不同期限的合约,无论1年的、9个月的还是3个月的,都是齐涨齐跌,同向而行。特别是长期合约,超前性预警作用并不明显。

  政策解读的异化因素也是值得重视:一个因素是货币政策,执行上波动比较大,比如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极限,是不是一定要这么做?再一个因素是国际版,在市场心态不稳的形势下适不适合推出新的、影响投资者心态的措施,值得我们思考。第三个是监管信号,最近机制公布了一些案件,今年立案92起,查案70起左右。现在公布这些案例,很多是2009年、2010年立案的,时间更往前的线索也有。从2006年到2010年,证监会立案454起,查案436起,年度平均数和今年基本持平。这充分说明,监管是一个持续的进程。但舆论上有种声音是“监管风暴”,监管风暴就意味着之前没有监管,现在要加强监管,今年集中监管,明年有可能就放松了。所以,笔者一直不赞成“监管风暴”的提法。炒作“监管风暴”,也会对普通投资者造成心理暗示。

  笔者认为,在看待惩处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我们务必要把虚拟经济包括股票市场的定位搞清楚,要清晰地阐明,投资者、中介机构到底该从股票市场哪些地方获利、如何获利,怎样才是诚信的参与者,怎样的市场形态才是健康的。

  从政府监管层面,要完善规章法律,提高依法治市的程度。还要加大惩处违规违法的力度。无论抓老鼠还是打老虎,都将给投资者更多的激励。鼓励通过真正调研,对值得投资的公司进行投资的行为,让这样的投资蔚然成风,市场才能够真正健康发展。

  明年我国经济增速降低已成为共识,但这也是主动调控、自我调整的结果,另外,也与外部压力有关。但即便如此,中国明年的经济增速在全球来讲仍然是较快的;目前管理通胀预期已取得明显效果;房地产市场的形势,一是大力建设保障房,二是加大普通商品房的供给。水泥和钢材的价格在回升,资本市场也将有所反映。

  当然,我们讨论经济形势,还要公众心理因素结合起来,即管理好预期。在人们心态不稳的时候,一些不确定因素在会被过分放大。但事实上,明年的经济形势是可以坚定看好的。

  中国的熊市,4年就是最长的了。从2001年到2005年是很长的熊市。观察最近的情况,从2009年下调之后,已经是2年多的熊市了;再往前看,2008年展开大调整,2009年由于经济刺激政策市场短暂地涨起来,只能算是“过渡行情”。如果从2008年开始算,熊市也够久了。由于现在市场极度低迷,所以大家把什么事情都往利空的筐里去装,目前投资者对于利空的反应是过度的。

  笔者认为,A股市场底部区域已非常明确,现在已经是把底“跌穿”了,而不是说还要不断地寻底再寻底。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