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赵笛
炒股的人没有不想赚钱的。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想赚钱的人多了,也就很难赚钱了。
从2245点到本周五盘中最低的2170点,沪指点位十年负增长。然而同样在这十年间,股市财富却成功实现了乾坤大挪移:对于企业而言,财富从纸上富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对于上市公司高管而言,过手的财富成了到手的财富;对于市场而言,二级市场的财富一点点转移到了一级市场。十年前是老股民亏钱,十年后是中产人群遭惨。
在对股市财富转移路径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由于一条条“旁门左道”没能被有效地防堵,竟然也变成了圈钱的“康庄大道”,导致财富从二级市场急剧流失,中小投资者深受其害。本期证券周刊试图通过一批典型的事例,来揭示二级市场是如何遭受层层“剥削”的。
/变迁一/
上市主体:
从国企到中小企
十年前,股市的一大职能就是为国有企业解困。
数据显示,199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亏损6599户,亏损面为39%,全国所有国企一年的总利润只有213亿元。随后,一场“国企要三年脱困”的拯救运动展开,股市也成为了重要的解救力量。
对此,股民形象地称其为“为国企改革服务”。
十年前:股市为国有企业解困
上世纪90年代末,国有企业多数疲弱不堪,他们上市的方法说起来和现在的拆分上市有些形似。即抽出部分相对优质的资产来上市融资,把不良资产剥离给集团,实现让“白菜心”部分上市。
此外,国有企业的上市要争取上市指标,每个省市、每个部委每年都有这么几个指标,争取到了就能上市,企业的质地反倒不为市场关心。
在这一背景下,一些不符合上市资质的国有企业削尖了脑袋上市,从而造成了一连串的丑闻。其中最典型的当属臭名昭著的蓝田股份。
1994年8月,沈阳市批准蓝田股份作为农业企业,归口农业部管理。1995年12月11日,蓝田股份的1828万股国家股无偿划拨给农业部。4天后,农业部批准沈阳蓝田公司转为社会募集公司。随后,农业部将3000万额度的上市指标给了蓝田股份。
然而,到了1999年,中国证监会查实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出现了伪造沈阳市土地管理局批复文件虚增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伪造公司总股本等事宜。
2001年,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披露了蓝田股份的问题。随后,银行停发蓝田股份的贷款,蓝田股份的资金链断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为国企解困的背景下,企业获得了从股市融资得到的财富,但是对于企业管理者或者国有股东来说,由于不能减持,财富还只是纸上富贵。
不过,随着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有股减持拉开了序幕。国有企业逐渐可以获得股市财富了。
随着国有股减持潮肥壮了国企,国有企业“彻底解困了”。然而,A股市场在股市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口号下陷入熊市。2001年6月~2005年6月,A股迎来了长达4年的大熊市。
十年后:中小企业圈钱股市
股市毕竟还要回归到为经济服务这条主线上。
2004年6月25日,深交所正式推出中小板,一批民营企业得以上市。截至目前,中小板企业的总数已经达到640家,相当于一年发行约90家。考虑到A股每年的交易日不过250天,在不考虑新股暂停的情况下,这相当于每三天便有一家中小企业上市。
2009年10月30日,深交所又推出了创业板,一批更小的民营企业得以上市。截至目前,创业板企业的总数已经达到277家。这相当于每年有约140家创业板股票上市,远高于中小板企业的发行速度。
有人会说:中小板、创业板的发行股数少,募集资金少,怎么能说他们比国有企业更会圈钱呢?
实际上,民营企业上市的财富聚集力之猛,对市场的破坏力之大,是多方面的。
首先,中小企业的发行数量更多,这体现为聚沙成塔效应。据巨灵数据统计显示,近10年来(实际上就是从2004年6月份中小板推出以来),中小板、创业板共有917家企业上市,共募集资金约6333亿元。该数字相当于10家中国石油(601857,收盘价9.63元)的发行募资。
其次,国有企业上市圈钱,往往体现在发行层面,其减持的情况并不多见。但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产业资本、创投公司、公司高管、突击入股的各种利益方,只要限售的时间达到,他们都可以比较随心所欲地减持。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对A股影响,一方面是发行圈钱,一方面是减持圈钱。
据兴业证券统计显示,仅2011年以来,中小板和创业板的 “大小非”就已经分别净减持了175亿元和7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减持后的资本极少会再次流入股市。他们赚取的便是一级市场等对二级市场的剥削。
/变迁二/
获利股东:从原始股到突击入股
十年前,大多数国有企业为了募集资金,多向公司职工、关系公司发行过股份,这些可以统称为原始股。在股市为国有企业脱困的大背景下,原始股也得以上市交易,不少有远见的“职工”或关系户从中获利不菲。
十年前:原始股坚守才可发财
这类“原始股”股东中,最有名的当属万科A(000002,收盘价7.43元)的刘元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刘元生是香港商人,早在王石创建万科前,他们就已经是商业合作伙伴。1988年12月末,万科共发行2800万股,每股1元。当时,万科的净资产只有1324万元。为了推销股票,王石亲自带队上街,在深圳的闹市区摆摊设点,有几次甚至跑到菜市场里和大白菜摆在一起叫卖。刘元生闻讯后,慷慨解囊认购360万股。
资料显示,1992年刘元生持有万科A370.76万股。以后,随着万科A送股、配股,加上刘元生通过二级市场增持的部分,他拥有的万科A股份数量逐年增加。如今,刘元生持有万科13379.12万股,占总股本的1.22%。根据目前约7.4元/股的股价计算,刘元生持有的万科市值高达9.9亿元。
如果说刘元生的故事过于传奇,中国平安 (601318,收盘价35.95元)职工股股东的获利则更具有普遍性。
去年3月,中国平安的3家职工持股公司持有的8.6亿股开始进入流通时代,这些股票可在5年内分批减持。资料显示,中国平安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圳经济特区推行员工持股的试点单位。此波解禁股涉及的新豪时、景傲实业、江南实业这三家公司正是平安员工及高管合股基金公司,分别持有中国平安5.3%、4.51%、1.89%的股权。新豪时和景傲实业为平安员工持股平台,江南实业则主要为平安高管持股平台,最后一批员工认购大概在1997年~1998年间。
据知情人士透露,绝大多数员工持有成本非常低,约1.76元/股,持股成本总共约15亿元。按照2010年3月1日中国平安的股价46.70元计算,这8.6亿股的市值高达401亿元。也就是说,早先购买中国平安职工股的股东们,在最长18年的锁仓后,市值翻了26倍。
十年后:突击入股一年就发财
十年后的今天,原始股、职工股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一家上市公司若还存在职工股,或代持股份的情况,将成为其上市的一大障碍。
实际上,当前的新上市公司中“原始股”依旧存在,不过他们已经不再属于职工了,而属于公司高管和各种利益团体。
高管持股受益于股权激励的发展。在原有国企中,高管往往不持有股份,他们拿着固定的工资,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而随着高管持股的出现,努力经营、做高业绩将有利于股价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估值越高,他们的身家也就越高。
而随着高管持股面临解禁,他们往往就会选择辞职。有统计显示,仅在今年7月份,就有84家公司曝出高管辞职。这其中,不乏董事长、董秘这样的领军人物。
比如,7月7日,贝因美(002570,收盘价26.38元)发布公司创始人谢宏因个人健康原因请求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及公司总经理的职务;7月25日,熊猫烟花(600599,收盘价12.81元)董事长赵伟平也是因工作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职务。当月、丽江旅游(002033,收盘价21.54元)、吉鑫科技(601218,收盘价12.27元)、宝胜股份(600973,收盘价11.38元)等也在当月出现了董秘辞职。
市场人士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由于上述高管绝大多数都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其辞职行为也往往被认为是为了便于日后减持。
除了高管以外,形形色色的利益群体也成为近年来财富聚集的对象。这类人员抑或是实际控制人的亲朋好友、抑或是一些难以启齿的利益关系人。
比如,信维通信(300136,收盘价20.40元)董事长让三位 “朋友”以等同于净资产——3元/股的价格突击入股;和顺电气(300141,收盘价26.70元)除管理层突击入股以外,档案馆副馆长、手表厂退休工人、清华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也纷纷入股。
值得注意的是,与十年前“职工股”需要坚守多年才能够解禁套现相比,十年后的这些 “原始股”们多采取突击入股的形式。往往在上市前一年入股,锁仓最短一年后,便可以大举卖出。
/变迁三/
赚钱途径:从二级市场到一级市场
十年前,企业上市更多的是走行政手段,和如今的“跑会”类似,当时叫“跑上市”。再加上国有股不能减持等政策,一级市场实际上空间狭窄,不具备产业链扩展的空间。
当时,要想在股市赚钱,二级市场是唯一的渠道。这一点从众多上市公司造假的目的上可见一斑。
十年前:二级市场庄家辉煌
比如德隆系炒高股价后,会将股票进行抵押贷款,贷款后再进行实业收购。显然,二级市场是其重要的圈钱地。
除了一批“坐庄”的上市公司以外,券商、大户们也通过二级市场大发横财。比如如今鼎鼎大名的国泰君安证券的前身,万国证券曾与中经开在327国债事件上上演惊天火拼;君安证券则坐庄
等股票。
此外,各类大户也通过多种手段在二级市场赚钱。比如,北京首放的汪建中、“金手指”雷立军等名嘴、黑嘴,往往与庄家勾结,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庄家,操纵二级市场的股价。
虽然这批坐庄的上市公司和坐庄的大户、券商最终没有落得好下场,但从监管层公布的数据看,他们的确在二级市场获得了不菲的利润。
万国证券在327国债事件中的盈亏,以亿元计算;德隆系则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450亿元操纵证券交易价格,非法获利98.61亿元;股市“黑嘴”汪建中则通过二级市场非法获利1.25亿元。
有意思的是,十年前还有一个细节可以充分展现二级市场在股价中的主导作用,那就是技术分析盛行。
当时,所谓的价值投资鲜有人提及,而基本面投资对一批垂垂老矣的国企来说,似乎也毫无用武之地。看图形炒股也反衬了二级市场的辉煌。
十年后:一级市场产业链发达
十年后的今天,真正能够赚钱的已经不再是二级市场的主,而变成了一级市场庞大的IPO产业链。
产业资本自然不必再说,他们已经成为A股当之无愧的王者。IPO、增发、分红、送股……无一不影响着市场,无一不站在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圈钱。
此外,创投公司作为一级市场产业链的重要关节,近年来也愈发红火。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初步统计,目前,经常出现在新股股东名单中的创投公司多数来自深圳、上海。如深圳创新投、招商局科技、九鼎创投等;国资背景的创投公司,如北京科投投资、重庆风投投资、崂山科投投资等,也在当地大名鼎鼎;此外,国外创投公司也开始分享A股近年来的财富聚集效应。
有统计显示,仅在创业板28只股票的股东名单中,就有23家企业曾获得VC/PE投资,占总数的82.14%。在这些创投公司中,最有名的当属高盛。
2007年8月,高盛入股海普瑞(002399,收盘价27.52元)时出资额为3695万元,持股数为1125万股。而到了2010年,海普瑞经过连续分红扩股后,高盛的持股成本已经降至-9080万元,持股数为9000万股。今年5月6日,高盛持有的海普瑞9000万股限售股解禁。以12月16日的收盘价27.52元/股计算,4年时间高盛浮盈逾25.6亿元。
除上述人等以外,券商投行、评估审计机构等也成为近年来中国股市财富聚集的对象。
比如,券商投行聚集财富的方法有两个:其一,收取上市的承销保荐费用。截至今年三季度,平安证券承销保荐收入为13.19亿元,位居榜首;招商证券为8.45亿元,国信证券为7.46亿元,分列第二、第三;而中金公司的收入为7.03亿元,位居第四。
其二,不少券商投行通过直投获取超额收益。国内最大券商
中信证券 (600030,收盘价10.41元)2010年年报显示,当年公司旗下直接投资公司金石投资全年收入5.8亿元,净利润4.1亿元。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这些IPO产生的费用竟然全部都由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买单。也就是说,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已经无利可图的情况下,一级市场还在不断地剥削着二级市场。
/变迁四/
“负翁”生态:
从老股民到新白领
十年前:老股民的养老金
股市,十年前最典型的景象是这样的:早上9点,证券公司开门。刚送外孙子上学的爷爷婆婆们,拎着水杯就进场了。资金量大一点,有自己的位置,不用抢。一般的散户,就需要抢到屏幕前方,严阵以待。他们三五成群,行情好的时候互相传递着消息,谈笑风生;行情不好的时候,织织毛衣、打打牌、打打瞌睡。
在十年前,由于交易多需要去营业部,电话交易也受到手机尚未普及的限制,在职员工往往较少参与股市。这一阶段,中国股市中的普通投资者主要由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国有企业内退的富余人员;另一类是已经正式退休的中老年人。
对于这类投资者来说,其共性有两个:一是并不富裕。他们渴望在股市中赚取更多的钱,用于生活;二是他们的知识层次不高。画K线、看电视(股评节目)、听消息是他们炒股的主要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真正能够在二级市场获利的股民少之又少。有多少老股民真的能像郭美美的母亲所说的那样是靠股市发家致富的呢?
面对亏损,一般股民只能采取了两种态度:第一是被迫离开股市。
2011年9月28日,一位自称是有着18年炒股经验的老股民在微博上声称与股市说“再见”。根据其微博阐述,今年他已经亏损了55万元,而自1993年以来他的亏损总额高达120万元。
对此,自由财经撰稿人张嘉洋回应表示,“中国股市的二级市场,除了做黑庄的(包括基金老鼠仓)和极少部分投资者赚到钱外,几乎所有参与者都是输家,赢家是券商从业人员和基金从业人员,还有那些通过IPO发财的……股市已沦为资本黑洞,市场信心不足是目前行情的困局!”
相比较而言,大多数亏损的老股民仍然只能选择第二条道路——坚守,他们始终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扳回老本。
“离开股市,留下亏损的资金,这表明他已经没有了翻本的机会。”昨日(12月16日),一位从1994年就入市的老股民这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实际上,他对未来能否在股市获利早已没有了信心。但正如他所言,不离开就是给自己留下希望:“这或许能够称之为浮亏吧。”
十年后:中产人群的理财资金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下单、手机下单的方便,中国股民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退休老股民已经不再是散户的主角,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学历更高、知识结构更丰富、资金更充裕的白领、中产人群。在良好的教育指导下,他们深知货币贬值的危害,努力地想要跑赢CPI。在加薪困难的情况下,理财投资便成为了奔小康的法宝。
但如何才能做好理财投资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央行每季度一次的问卷调查报告中,列出的“各主要投资方式”不外乎“房地产投资”、“基金理财产品”、“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等四类,再无其他。这清晰地表明,当前的投资渠道、投资对象是何等匮乏。
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理财产品”、“债券投资”、“股票投资”统统可以归结到证券市场投资。而对于房地产投资,就算目前不是正处于大调控的背景下,碍于资金需求大,真正能够投资房地产的毕竟也只是少数人。
那么,投资者只能将目光集中于证券市场投资。而在证券市场中,股市所占的体积最大,投资标的也最多——不投资股市能投资什么?
按理说,学历更高、知识结构更丰富的白领、中产人群能够运用其知识炒好股票了吧?但事实依旧令人感到难堪。
不用刻意去统计有多少股民亏损,单从中登公司的报告来看,8月份有超八成的账户没有交易,有近六成的账户空仓,这就能够反映出,大多数股民的日子并不好过。
股市显然不是一个有知识就能够战无不胜的地方。不要说白领、中产人群了,就算是那些手拿重点大学博士文凭、去华尔街镀了金的研究员、基金经理们,照样会在股市中亏损。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公募基金全线亏损,大成基金深套重庆啤酒(600132,收盘价38.76元)。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中等富裕人群的崛起,及其成为社会主流人口,将是社会稳定、成熟的标志。对此,去年中期,多部委在谈到“十二五”规划时都提出了富民举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表示,我国可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果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5年左右就可以翻一番。业内也有分析人士预计,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或将在年底出台。
对此,市场惊呼这将又是资本市场一轮政策性红利——和2006年至2007年那轮大牛市的政策性红利——“股改”一样。但是,从十年前的退休股民,到如今的白领、中产人群,股市财富一直都在离他们而去,普遍性的亏损如何体现“富民”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