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A股溯源:融资为国企解困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2月17日 03:57  每日经济新闻

  股市是否成功,国际上一直将融资能力强弱视为一大关键指标,哪个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强,那么,该市场就越具有生命力。

  回溯A股成立之初,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解决资本难题,减小国家财政负担,为国有企业“解困”,以至于当时有人称A股市场就是国企融资的机器。

  融资额飞速增长

  1992年至1995年,当时A股年均融资额为160亿元左右,其中由于1993年市场表现活跃,当年融资量也达到当时的一个高点346.3亿元。而1994年、1995年,对股票市场风险和股票市场存在意义的争议声不断,这两年的融资额连续出现了下滑。

  到了1996年,A股市场再度活跃,热钱重新回流至A股。人气高、市场热,这时A股再一次进入高速扩容,1997年单年融资达到933.82亿元。1997年底,政府提出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解脱困境的目标,1998年尽管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企改革依旧有条不紊进行,而在1998年和1999年两年时间内,A股融资额一直在800亿元左右。

  进入21世纪,股市加速融资,2000年融资额达到1589.2亿元,而2001年也有1097.98亿元,这时期A股年融资额开始迈过千亿元。

  这一时期,不少大型的金融类、能源类国企开始融资上市,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石油等,这些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经济命脉、国计民生的中央级大型国企登陆A股,令股市高速扩容。

  对于这些国企上市,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忧,金融类、能源类的中央级大型国企上市后虽仍保持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但作为上市公司,它要服务和服从于全体股东的利益,而不仅仅是国有资本出资人,所以这些企业上市,仍需慎重。

  分红仍是诟病

  融资可以帮国企摆脱困境,令其不断成长,巨额的融资让他们成为行业的领头羊,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他们回馈投资者却很少,甚至是极少,成为市场最大诟病。

  例如,2010年,从整个A股盈利能力来看,净利润最大的还是集中在金融、石油和煤炭等三大行业。该三大行业累计的净利润为8574亿元,其中,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以及工、农、中、建“四大行”这六家公司的净利润达到7100亿元。

  他们在2010年实现巨额盈利,与他们在当年融资有着直接联系,工行累计再融资700亿元;建行则通过“A+H”在沪港两地同时配股融资接近750亿元等。

  相比融资,“两桶油”和四大行分红就少得可怜,2010年这6大公司累计分红2568亿元,平均派息率仅为36%,尚不及再融资的2730亿,而在2009年,工行、建行以及中行的派息率为44%,农行2010年的派息率更是只有18.5%。

  亚洲开发银行也曾指出,国有企业给国家分红不足,使得不断增长的利润并没有通过再分配回馈给社会。建议国有企业向政府上缴更多红利,以缓解公共财政的紧张状况。

  为什么IPO融资不断?著名独立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认为是A股市场定位错误,他称,众所周知,A股市场是为融资者服务的。从A股市场开设之日起,股市就是为国企脱贫解困的试验田。如今的股市虽然已经告别了试验田阶段,但为融资服务的宗旨始终没变。。因此,只要股票能够发行出去,A股IPO的脚步就不会停止。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