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证券报:本不应出现的重庆啤酒门

  本不应出现的“重庆啤酒门”

  ⊙本报记者 周宏

  上周连续两个跌停的重庆啤酒,似乎有望成为2011年基金踩到的最后一个“地雷”。

  重庆啤酒12月7日晚间公布了“治疗性(合成肽)乙肝疫苗”II期研发进展情况。该进展结构被市场解读为研究进程不佳,并随即引发二级市场的股价崩塌。12月8日,重庆啤酒以跌停价开盘,终盘仍为跌停,且跌停位置堆积了大量卖盘。12月9日,重庆啤酒继续以跌停报收。

  而这次连续跌停的情况,再次波及基金行业。鉴于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重仓重庆啤酒,且有单个公司持仓超过4500万股,并可能导致巨大赎回。重庆啤酒荣登“重庆啤酒门”,成为2011年继双汇、中恒等诸多地雷股后,又一个最新地雷。

  2011年12月9日,部分基金公司宣布,“与托管银行商定,自2011年12月8日起对公司旗下基金持有的重庆啤酒采用估值模型进行估值调整。”这种追溯性调整,是否会有其他争议,尚且不论。但显而易见的是,重庆啤酒连续跌停造成的可能的巨大赎回风险,初步消弭了。

  但回顾这个事情,我们依然认为,重庆啤酒无论如何,不应成为所谓的“门”事件,由它身上导致的“跌停——赎回”的风险本应及早处置。而类似的过去的双汇、中恒等高关注度的各类“门”也完全不应打开。基金业今年如此多的“门”其实多半和自身有关。

  从具体事件上看,包括重庆啤酒在内,部分上市公司之所以成为关注度如此之高的“门”事件,原因有二,第一,上市公司突然发布了重大负面公告信息,第二、基金在相关上市公司持有过高仓位。

  前者其实无法防范,对于投资者来说,上市公司的信息发布和经营进展,实属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尤其在信息不对称较为明显的A股市场,更是如此。而即便海外,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的负面信息也层出不穷。

  但就后者而言,基金管理人却有其责任。事实上,所有的“门”事件都有一个关键的“链条”——基金过度重仓。以重庆啤酒论,竟然有多只基金持仓超过9%,逼近10%。面对突然的利空袭击,投资者自然要担心,是否会有其他投资者大幅赎回?而一旦出现大幅赎回,基金本身则面临着规模变小之后的,持有比例被动超标,可能被动减仓。于是,一个“赎回——超标——砍仓——再赎回”的链式反应,就会成立。

  因此,对于诸多基金而言,在掌控不了重仓股命运的时候,适当减少持有比例,是一个简单却重要的安排。只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什么“门”都不应该发生。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