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纪鹏:用年分红率作再融资硬指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5日 02:41  证券日报

  ■本报见习记者 徐 科

  近年来,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融资额等都连上台阶,A股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然而在融资和回报之间,却严重缺乏相应的平衡。对此,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考虑建立一个合理的分红机制,充分考虑广大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对分红与否、分多分少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同时,也可以采取非法律手段的措施,鼓励和倡导分红。

  “向投资者分红不仅是上市公司的职责与义务,更是其是否履行相关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有专家表示,长期以来,上市公司不分红让坚持长线投资的投资者靠博取差价来获利,投资者只能选择投机和做短线方式从股票上获取收益。

  在西方成熟市场,上市公司均有着透明的股利政策和长期的分红措施。可口可乐、美国铝业等股票数十年来保持一定数额的派现,其股票被兼顾固定收益和成长价值的投资者长期持有。

  对此,分析人士表示,在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不少国家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款,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对投资者有所回报,只要实体经济不发生明显变化,投资者基本上都是以长线持有股票为主。因此,在成熟的资本市场股价波动相对平稳。相比之下,我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水平明显偏低,表现为参与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比率偏低以及现金分红的绝对量偏低。

  中国政法大学刘纪鹏(微博)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和债券不同,股票持有者有权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分红与否由投资者决定,我们国家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股票都是没有约定股息率的普通股,世界上很少有国家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普通股是否分红做强制性要求。”

  对此,刘纪鹏建议,可以采取非法律手段的措施,鼓励和倡导分红,如以“年分红率”作为上市公司增发配股的选拔硬指标等一系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遵从市场规律的措施,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市场分配制度,以提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信心,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规范的市场制度下,根据上市公司是否盈利以及是否有扩大再生产计划等条件,由投资者来决定是否应当分红,如对投资回报不满意,投资者可以卖掉股票选择其他回报丰厚的上市公司;而在一个缺乏分红意识的市场,也就是上市公司长期‘有红不分’或‘多红少分’的情况下,市场上投资者几乎从不把自己看作是公司的股东,而被称之为‘股民’,应考虑建立一个合理的分红机制,充分考虑广大普通投资者的利益,对分红与否、分多分少做出合理判断和决策。”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微博)此前也曾表示,资本市场是一个长期投资市场,但我们把它定位于融资市场,忽视甚至抛弃了股市的投资功能,导致许多企业只融资不回报。要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首先要发挥好股市的投资功能,如果投资者都亏损了,那么投资者就不会再入市,在已规定证券投资基金盈利必须分红之后,也应建立上市公司强制现金分红制度,以此改变投资者对市场供求关系的预期,有助于稳定市场,减少股指的大幅波动。

  美国上市公司是如何分红的?

  在美国,投资者进入股市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分红,由于投资者持有股票得到的分红高于银行利息回报,股市越跌,就越有投资者购买。美国民众不喜欢储蓄,除了花钱大方以外,跟股票投资分红超过利息有关,股票投资成了他们另外一种形式的储蓄。

  这与美国股市分红制度的逐渐发展不无关系。分红比例的提高过程,也是股市投资的吸引力逐渐强于银行储蓄的过程,同时,也是股市对新资金保持着持续的吸引力的过程。现金分红是美国上市公司最主要的红利支付方式。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上市公司的现金红利占公司净收入的比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约为30%-40%;到80年代,提高到40%-50%。到现在,不少美国上市公司税后利润的50%-70%用于支付红利。

  在美国,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是按季度对投资者进行分红的。相反,按年度或按半年度分红的上市公司则比较少见。当然,也有不分红的公司。此外,一些上市公司有时还有“额外”分红或“特别”分红,这类分红一般是有针对性的、偶尔的或一次性的,而且分红水平超高。

  “按季分红”的分红目标与分红政策几乎是既定的、一贯的,也是透明的。因此,投资者很容易了解各家上市公司每年、每季度的分红水平,从而作出长远投资打算。由此可见,按季分红是一种有利于理性投资的分红政策。但它也是对上市公司财务掌控能力的一种考验和挑战。

  在美国,上市公司之所以愿意分红,是因为,分红的环境已经形成,美国上市公司分红不像我们这里,以半年或一年为周期分红,而是以一个季度为周期分红。分红政策往往被作为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重要参照,不仅代表着上市公司现在的盈利能力,也代表着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大方的分红能让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现金流与未来的经营水平,报以更大的信心。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