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A股何时告别圈钱恶名

  □连云港 吴学安

  初步统计,目前A股总市值较去年末已缩水3万亿元。尽管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破发潮”,股市IPO依然“健步如飞”,今年以来发行新股已达226只,融资金额和数量再次占据全球榜首。前几日,重磅大盘股中国水电将上市的消息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将上证指数拖向2400点。

  中国股市问世20多年来,上市公司“圈钱”恶名一直无明显改观,从企业角度看,融资“饥渴”程度持续不减。尤其是2010年以来,一方面,新股发行提速,中小板、创业板新股每周批量发行,大盘股更是跃跃欲试;另一方面,再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几大银行先后实行巨额再融资计划,一大批上市公司纷纷跟进,形成壮观的圈钱潮。市场存量方面,“大小非”、“大小限”和高管减持也不断从市场上“抽血”。在这样的背景下,A股全球表现最差,就是投资者对股市圈钱不满的强烈反应。

  市场之所以对上市公司“圈钱”反应强烈,究其本质还是上市公司的治理问题,导致市场认为再融资就是圈钱。因此,如何推动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加上市公司透明度,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层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成为当务之急。

  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股市上进行再融资本无可厚非。从A股这些年的发展看,很多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都通过增发等方式顺利进行了再融资,投资项目也给股民带来了可观回报。但再融资怎么融、融多少,这其中不仅有利益的问题,更有“度”的问题。因此,上市公司再融资需把握好市场的“火候”,要顾及广大投资者利益。再融资不仅要有利于上市公司,而且要有利于投资者,更要有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

  对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条件,理应作出更严格的规定,不仅要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还应要求其对投资者的回报达到一定标准,并且应拉长再融资的间隔期,防止频繁的“圈钱”行为导致A股市场压力急剧扩大。

  在国际市场上,一些上市公司通过事先沟通的方式,与公众股东在分红问题上达成共识,明确在公司股票上市的最初几年内公司不分红,利用公司盈利通过自我积累的方式,满足企业快速扩张期对资金的需求,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上市公司对资金的取得,不仅可以靠发行股票,还可以通过发行次级债或通过自身的盈利积累来补充。同时,加大再融资资金投资项目的透明度,对于因改变项目或项目终止而闲置的资金,应该设立“退还”机制,从源头上减少上市公司因成本过低而盲目扩大再融资的现状。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切实防止国内A股市场因供应量的急剧扩大而陷入长时间的低迷状态。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