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8日电 题:中国股市无“灵丹妙药”需多方求解
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李云路
中国股市似乎又到了一个引发全民关注的时刻。网络上、论坛里,既有人们宣泄对股市不满的闲言碎语,也有各路专家出马直指监管弊病开出的药方。然中国股市之疾,非一日之成,亦非单方面原因所致,绝非一剂灵丹便可“药到病除”。
今年4月中旬以来,中国A股一直跌跌撞撞,不仅没有出现期待中的系统性反弹,上证综指反而越走越低,甚至创下近两年多来的新低。长期的低迷极大损害了投资者信心,股市成交频现地量。“中国股市缺乏的从来都不是资金,而是信心”这句话再次被印证。
微博中,人们藉《小股民之歌》和各种顺口溜表达对股市的无奈。人们认为,供大于求导致股价下跌,监管层对股市的低迷不能坐视不管,“吸金”厉害的新股发行应该放慢速度。
尽管全球对比来看,中国经济仍保持稳健增长,甚至可以说是“一枝独秀”,但几成定律的“通胀无牛市”决定A股很难翻身,而对资金的高灵敏度又让股市走势紧随货币政策举措亦步亦趋。自去年以来,流动性收紧政策和通胀形势一直是压在股民心头的两块砖头。
海外市场的波动也是重要因素。日本地震,美国经济前景黯淡,欧洲债务问题恶化,使得一向与国际市场不同步的A股也受到拖累,甚至加入全球大跌的部队。
回顾今年的A股行情,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年初,A股市场由于流动性相对宽松和大盘股的业绩增长带来了一波周期股行情。4月中旬以后,货币政策持续加码,导致社会流动性趋于紧张,经济景气度温和下降,市场随之步入调整期。进入8月份,美国国债评级遭下调,欧债危机再次爆发,投资者对经济下滑和政策持续收紧的担忧加剧,A股持续走低。
人们投资股市买的是预期。海内外宏观形势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自然谨慎入市。但缺乏资金吸引力的A股并没有停止新股发行的步伐。今年以来,新股发行长期保持每周近十支的水平,新股发行数量和融资金额全球居首。
专家认为,一方面少有新资金入市,一方面股市扩容不断,股价下降是自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当前应该通过控制新股发行节奏来“救市”。
首先,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一直在朝市场化方向推进,政府无形的力量应该越来越弱。无论是发行定价,还是发行时间,都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其次,历史经验表明,暂停或放慢新股发行可能会暂时使股市止跌回升,但治标不治本。在宏观政策不变的背景下,投资者资金会撤离股市,即便是没有新股扩容股价依然会下跌。当前,中国股市正处在半市场化运行的道路上。
无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层都应该明白,中国股市没有一吃就涨的“灵丹妙药”,股指也不应该是监管指标。股市低迷中,更应该反思制度层面的问题,以寻求完善。
当前,退市制度形同虚设,存量发行迟迟不能推出,长期资金入市障碍犹存,债券市场短腿亟待补齐,上市公司造假层出不穷……在这些基础制度建设方面,希望监管者能放下包袱,投资者能给予理解,踏踏实实共同推进,中国股市才能不再沦为众人眼中的“病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