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市公司放贷只是利率双轨制的侧影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12日 20:43  投资者报

  世上最勤劳之物也许就是资本,它总是一刻不停地试图寻求更高回报,躺在账户上睡觉对它来说简直是犯罪。所以,去年热映电影《华尔街2》的编剧,给这部作品取了个传神的副题——金钱永不眠。

  最近,“高利贷倒爷”、“挥霍股民资金”之类的负面字眼,却被冠在“不甘睡觉”的资本头上。不久前,有媒体研究上市公司半年报,发现超过50家上市公司动用数百亿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或者进行委托贷款,赚取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的回报。许多媒体批评这些上市公司“不务正业”,并担忧这将“掏空实体经济、毒害金融生态”。

  对“掏空实体经济”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如果上市公司迷上了放高利贷,可能会废弛主业,对公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此外,上市公司并非专业金融机构,其对贷款风险的控制也令人担忧,放贷是否会造成坏账?公司高管在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这类的风险,都可能影响到股东们的切身利益。

  而对于“毒害金融生态”的批评,则有些本末倒置。事物大多按照阻力最小的轨迹运动,并根据环境变化调整自身状态以适应环境,这是物竞天择之道。经济规律也是一样,既然存在便有其合理的一面,上市公司参与高利贷,并非毒害金融市场,而是适应已中毒的市场罢了。

  一个正常运行的经济体,社会资金的供求与经济活跃度匹配,银行作为资金借贷的中间人,用利率价格来配置资金资源。供求关系决定了资金的价格,金融市场的管制者(通常是央行)要做的,是根据经济的需求,对资金的供应和价格进行适度干预。

  但资金价格却有官方和民间两个体系,这说明我们所处的金融市场已经显出病态,而社会资本(包括上市公司的闲置资金)热衷于绕开银行直接放贷,不过是对这种病态的利用。

  先看看官方的资金价格。我国当前人民币存款的基准利率为3.5%,贷款基准利率为6.56%,存贷利差为3.06%,而最新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6.5%。三组数据对比,说明把钱存在银行每年亏损3%,而得到银行贷款需要支付的实际成本仅为0.06%。

  民间资金的价格显然更让资金有利可图。据本报记者调查,在温州地区的民间借贷市场中,把钱交给高利贷机构(相当于民间银行)能收到2%~3%的月息,从高利贷机构手中借款需要支付的月息大约5%~6%。这是温州的利率,而全国各地的民间借贷利率与其相比,只高不低。

  两组数据对比,民间与官方的利率(资金价格)有十倍之差,官方的年息只相当于民间的月息。这种价差,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种物质的计划内外 “双轨制”价格之差,有过之而不无及。

  利差会吸引资本,马克思曾经对资本逐利的评价是,“当利润达到10%的时候,他们将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他们将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100%的时候,他们敢于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300%的时候,他们敢于冒绞刑的危险。”

  上市公司把钱存在银行只有3.5%的利息,而通过合法手段进行委托贷款,却有超过20%的高息,超过500%的利润之差,必然让拥有闲置资金的企业进入高利贷市场,而如果企业将资金投入主业的利润不及20%时,恐怕从主业中抽离资金用于放贷,这是一种大势所趋,也是理性的选择。

  委托贷款是借贷双方委托银行完成借贷,其前提是资金来源清白、借贷条件符合法律法规,银行在受托过程中提供服务、进行监督、赚取利润。与游离在法律边缘的民间高利贷不同,委托贷款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运行,它的利率介于民间借贷和法定利率之间,但安全性却远优于高利贷。

  民间借贷市场如此活跃,有闲钱的上市公司参与委托贷款,是无可厚非的经营自由。这项业务,能为闲置资金带来回报、能为银行带来利润、更能为借款者解决燃眉之急。甚至,它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高利贷的价格,从这些角度讲,它合理合法,不仅对金融市场无毒,甚至还帮金融市场解毒。

  真正毒害金融生态的,是利率价格的双轨制。这种双轨制和20年前的双轨制不同,它不是政府规定下的两种价格,甚至政府根本不承认有第二种价格——计划内的存贷款利率是央行规定的3.5%和6.56%,计划外的资金价格是非法的高利贷。

  比20年前更高级的是,计划的内外之别,不由资金的强制价格决定,而取决于资金的选择性供给——“计划内”的政府融资平台、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可在银行和股市获得成本低廉的资金,而“计划外”的中小民营企业平日就受到贷款歧视,遇到银根紧缩更是借钱无门。

  中国利率价格的双轨制已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上市公司的放贷,不过只是赚取两轨价差现象的一个侧影,真正有洞察力者,应该关注那些从中牟利的更庞大的利益集团,更应该关注造成这种“有毒金融生态”的制度之源。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