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刘雨田:国际板有五大利好 A股仍存四大弊端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7日 02:06  每日经济新闻

  刘雨田

  根据最近媒体的报道,国际板技术条件已基本具备,制度设计和论证、相关法律法规正在完善中,并确定国际板以人民币为计价货币,不会以美元计价。一句话,国际板已是箭在弦上。

  国际板有五大利好

  所谓国际板,是指红筹股公司及其他境外公司在境内市场发行A股,因其“境外”性质被划分为“国际板”。在笔者看来,审时度势适时推出国际板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为中国经济和资本市场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一个全新的平台,信用评级较高及公司管理机制较为规范的国际知名企业进入国际板,有利于规范A股市场以及健全监管体系。同时也因为其“蓝筹股”的功能,可以成为A股市场的“稳定器”,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稳定和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允许在中国运营的外资企业在中国资本市场上融资,也降低了中国面临的资本流入压力,从而部分减少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缓解目前中国面临的通胀压力。

  三是国际板的推出,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在提供金融工具上境内外企业一视同仁,所持的对外开放政策矢志不渝,这将减少在海外市场上对中国投资环境的批评,为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四是有助于上海构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在2020年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需要国际板以及其板块所注入的各种国际化的元素,包括国际投资者、国际投行及其一系列的战略投资者。没有一个国际化的市场,不可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五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活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促使中国的投资者更新投资理念,从昔日习惯于投资境内企业转向投资境内外企业,拓宽眼界使其投资具有全球视野,成为一个成熟的投资者。

  A股存在四大弊端

  然而,任何事物都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国际板亦概莫能外。无可讳言,国际板也是一把“双刃剑”,其推出既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若要趋其利而避其弊,关键就在于能否审时度势,择个适当的时机推出,以趋利避弊,至少能确保其利大于弊。

  所谓审时度势,就是全面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形势。这里所说的“现状”以及从“全面地观察、研究现状”中所给出的“正确地估计形势”,主要是指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及其形势。说实话,当今中国股市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个过度、一个三高、一个颠倒、一个难”,也就是“四个一”。

  “一个过度”,即“扩容过度”。2010年,沪深股市IPO共计347家,融资总额高达4921.30亿元,较2009年大幅增加143.39%,预计2011年沪深股市新股发行仍将是320家,融资总额预计可超过4000亿元。今年5月23日至27日一周就再现八股齐发,融资合计44.61亿元,较上周增加了近六成。说“股市扩容猛于虎,上市公司狮子开口大圈钱”,一点也不为过。

  “一个三高”是新股发行的“三高”(高定价、高市盈率、超高募资额)。这“三高”足以令投资者“望高兴叹”,一部分投资者宁可购买理财产品、信托与债券,就是不愿意涉足股市,导致股市存量资金不足、后续资金匮乏,证券市场的发展遭遇到了资金瓶颈的约束,从而欲振乏力。

  “一个颠倒”,即颠倒了股市投融资两者之间所固有的因果关系,重股市的融资功能,唯融资而是从,轻视甚至忽视了股市的投资功能,置广大投资者的利益于不顾,从而使股市失去了赚钱效应,失去了投资功能,吸引不了投资者的广泛参与。

  “一个难”是“退市难”。“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按理,股市应处于动的状态,有进有出,有入市也有退市,但由于A股退市制度只设计了“连续亏损退市法则”,即连续3年亏损暂停交易并给予半年宽限期,完全没有净资产要求 (净资产是一个存量指标,不易人为操纵),而所采用的净利润指标只是一个短期流量指标,很容易使机会主义者和不法之徒借盈余管理之名,行盈余操纵之实,即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其他方法,寻求对自己有利的会计行为,玩弄“扭亏为盈”的花招,逃避退市。一个缺乏竞争机制,只有进入没有退出的股市岂能搞好?

  恕笔者直言,从上述四大现状来看,中国股市的形势不容乐观,既然对中国股市形势的估计趋向于悲观,那么,在积极做好国际板各项准备工作的同时,更应着力于消除中国股市当前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自身的资本市场尚未搞好,已引起投资者的反感,再开设一个国际板,万一开了以后再停了下来,岂不是贻人口实了么?

  管理层需审时度势

  通过深化改革,彻底消除中国股市所存在的种种弊端,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其难与否,关键就在于是否能真正做到像尚福林(专栏)主席所说的那样,“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核心,切实加强和改进市场监管”。

  其实,中国股市之所以出现扩容过度、新股发行“三高”、退市难等问题,其症结就在于股市定位不当,A股市场在制度上存在明显 “重融资、轻投资”倾向。笔者并不一概反对融资。股市的融资功能本无可厚非,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也是一个趋势,但在融资和回报之间,应当寻求一个平衡。尤其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数量、总市值、融资额等都连上台阶,市场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的今天,有必要放缓“量”的扩张,重视“质”的提升,转变发展思路,增强股市的投资功能,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如果真正做到把投资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投资者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投资者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投资者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就不可能有“扩容大跃进”、新股发行“三高”,股票的发行上市也不可能成为少数人有机可乘的通道,成为获取暴利、制造财富神话的 “捷径”,而机构也难以从中捞取超额回报。这样,投资者就有可能从股市中获得赚钱效应,而股市一旦有了赚钱效应,就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广泛参与,使股市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就有望由 “熊”转“牛”。此时再推出国际板,不是皆大欢喜么?

  股市熙熙,皆为利来;股市攘攘,皆为利往。设立国际板的最终目的一定要与国家利益对接,不能只停留在虚名上,也不能只考虑部门利益而忽略全局。从国家利益出发,为全局着想,笔者对某高层的“国际板没有时间表”的表态深以为然。在笔者看来,做好国际板各项准备工作,即使国际板的有关法律法规建设已准备就绪,只要中国股市不给力,资金不解决,也不宜过早推出。因为此国际板非彼国际板,在中国股市开设的此国际板既然不受本土投资者欢迎,中国证券市场本身目前就不具备其上市的条件。如果不考虑对现实国家经济利益的影响,不考虑沪市承受能力,只停留在虚名上强行将其推出,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日本的资本市场开放几十年了,外资公司在东京证券交易所的2000多家公司中仅占15家,中资企业仅1家。殊不知,一家汇丰控股上来将募集50亿英镑,相当于500亿元人民币,等于很多家中小企业的总融资额。所以,我们要谨防国际板未来可能成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自动取款机,在国内资本市场要满足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尚且乏力的情况下,让外资公司上国际板融资,不是更令脆弱的市场不堪重负吗?

  总之,在开设国际板的问题上,我国证券监管部门应审时度势,当在中国股市趋于成熟,投资者乐意接受时再适时推出,以免推出的时间不当而事与愿违。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