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评吉峰农机行贿门:扭曲补贴异化的权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 01:00  第一财经日报

  创业板上市企业吉峰农机下属两家企业的高管因为涉嫌单位行贿罪,最近被公安机关执行逮捕。两名高管出事,隐含着的或是农机购置补贴的乱象。本报今日的相关报道,结合吉峰农机一案,揭露了补贴背后的种种黑幕。

  各个行业、领域中的财政补贴乱象,已不是新鲜事。稍微梳理可知,诸如家电下乡产品补贴、节能车补贴等方面,被曝出的问题可谓是层出不穷。补贴即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可能有歪点子,就可能有不当行为。

  农机具的补贴也不例外。回顾过往几年中的乱象,出问题的,吉峰农机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原本是国家惠农的项目,结果不少利益进了一些官商的口袋。肮脏的权力“黑手”,觊觎着丰厚的专项财政补贴。

  近年来,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连年大幅增加,2004~2010年安排的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达354.7亿元,2011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规模更是达到175亿元。如此巨额的财政补贴,如何真正使农民得实惠、企业得发展,考验着相关制度安排,更考验具体的操作。

  从操作手法来看,农机具补贴被截留,过程并不复杂。很常见的做法,是相关部门将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机实行定点销售,部分经销商借此恶意抬高农机价格,致使补贴行为被扭曲。获得的好处,自然是由经销商和农机部门官员分享。农机官员与无良商人沆瀣一气,使得国家对农民的补贴严重流失。

  当然,不同案例之间还有一个量大量小的问题。当事态严重到非要以刑罚来处置不可的境地,这背后国家财政补贴的窟窿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吉峰农机一案,其警戒意义十分明显。

  本质上,这是一些部门权力通过造租行为,将行政资源异化为敛财工具,将公共财富不当甚至不法地据为己有。不少经销商则熟稔于潜规则,与部门权力的配合相当默契。其结果,一个政策目标原本清晰、良善的惠农举措,结果由于权力的异化而使得执行过程扭曲,目标难以实现。

  扭曲的补贴,深刻反映出的是某种现实生态。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类似农机具补贴被部门权力不当、不法截留的事情,绝不鲜见。中央近年来推出了不少惠民措施,但一些权力部门硬是不肯只是目睹“肥水流淌”,想方设法造租牟利。种种阴暗的潜规则之所以大行其道,关键还是行政权力推波助澜。

  仅从农机购置补贴的乱象来说,应检讨的问题不少,主要在于制度执行不严格、操作过程不阳光,以及事后督导检查走形式,没能产生实际监督力量——所谓监督权力虚置,即是如此。而对照中央的相关文件又可看出,中央“三令五申”所强调的,正是要求在上述方面努力做到位。

  针对农机具补贴的乱象,农业部和财政部曾发文提出,要“三个严禁”、“八个不得”。其中诸多要求,直指痛痒处。比如,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不得指定经销商;不得违反规定程序确定补贴对象;不得将国家和省级推广目录外的产品纳入补贴目录,等等,都是抓住了要害。但很遗憾,许多时候,不是认识不了问题,而是政令缺了执行力。

  为什么会缺少执行力呢?对于少数职能部门官员而言,非不能为,实不想为。身为国家公务人员,一些人每日不是想着如何将事情办好,而是把精力用于如何截留、造租,进而从中分到一杯羹。这是多么令人慨叹的现实。而滋生如此现实的根源,还在于权力的异化、权力管不住——这是导致当下中国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当权力管不住,必然到处都是黑洞,又何止于各种财政补贴的“跑冒滴漏”呢?

  无疑,各类巨额的财政补贴,需要更严格的制度与监管、需要更阳关的操作流程。将补贴补给真正需要的人,是相关政府部门的职责所在。但透过扭曲的补贴与异化的权力,值得反思的,又不仅仅是财政补贴的黑洞。约束权力,深化改革,任重道远。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