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宝安石墨门事件将分析师赶下神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30日 01:55  京华时报

  发生在上市公司中国宝安的“采矿门”事件,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热议的话题。从去年9月开始,多家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发布研究报告,称其旗下一家子公司拥有高达一亿吨的石墨矿产储量,引起该公司股价飞涨,去年10月末至11月末股价上涨60%,今年1月18日至2月22日,又出现超过78%的累计涨幅。但在股价涨了一段时间后,中国宝安却在今年3月1日、15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并没有石墨矿,从而引起股价应声下跌。为此,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的一位律师向曾经发表推介报告的4家券商发出律师函,要求他们出具这些报告的依据。证监会也就此展开调查。

  分析师推介个股,被荐个股出现拉涨,然后涉事公司澄清,然后再暴跌,于是财富在暴涨暴跌下实现转移,这种情况在今天的资本市场已屡见不鲜。如果中国宝安确有如此丰富的石墨储藏,早就应该在信息披露材料中对外公布,又何必等待分析师精心挖掘?分析师撰写这份报告的时候,是否到中国宝安进行过实地调研?很显然,要么是上市公司隐瞒了重大信息,要么是分析师制造了虚假信息,两方中必有一方违法违规。

  更需要追问的是,在证券公司的一些分析师言之凿凿地给中国宝安涂抹上一亿吨石墨储量的“投资价值”后,他们本人或者他们的亲属,是否在这段时间内买卖了中国宝安股票?甚至,他们供职的证券公司是否也参与了中国宝安的自营买卖?从目前暴露的情况来看,所有这些都很可疑,正是在中国宝安股价飞涨的这段时间里,一些证券公司不断发布有关中国宝安的推荐报告,甚至动用文学语言,给它“唱响春天的故事”。当然,中国宝安面对这种谀词也很受用,在股价上涨时长期默不作声,是否与分析师“通同作弊”,也很可疑。

  其实,围绕着中国宝安发生的这起“石墨门”事件,只是分析师的故伎重演。2008年1月至7月期间,具有注册分析师资格的邓晓波和邓悉源两人共同采用“先买入股票,再推荐股票,后卖出股票”的行为模式谋求获利。证监会披露的材料证实,在2008年1月10日至7月8日期间,两人根据事先沟通和约定,同时在东方财富网、中华金融在线等网络媒体上对同一只股票发表观点相同、内容相似的推荐文章36篇,其中有不少是虚假信息。在推荐文章发表前,两人分别通过其代理的证券账户买入推荐股票,再在文章发表后卖出该股票。虽然由于当时市场低迷,两人的操作出现了亏损,但他们的行为已触犯《证券法》,因此仍受到了证监会的处罚。在目前围绕着中国宝安的“石墨矿”所出现的风波中,证券公司的一些分析师是否有同样行为,显然不是凭当事人的一面之辞可以撇清干系的。

  对于这起扑朔迷离的“石墨门”事件,要查清真相并不难,监管部门只要沿着券商报告指引的路线到实地看一下,就可以明确是非。要么是券商伪造了上市公司的“利好”信息,要么是上市公司隐瞒了公司重大信息,而这都是违法的。这件事再次告诉投资者,实在没有必要对分析师顶礼膜拜,哪怕是有了注册资格的分析师,他们也只是肉眼凡胎,并不因为具备了公权力的背书而显得特别高尚,如果对他们过于迷信,反而更容易落入圈套。而对于监管部门来说,也该看好这些拥有“注册分析师”头衔的人,尽量挤压他们在个股推荐中夹带私货的空间,从而保护市场整体利益。(周俊生)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