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年回忆之钟伟:中国金融成功转型为何被低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4日 08:52  新浪财经

  1990年到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第二十个年头。如今它正如一个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偶尔会犯些小错误,从中吸取教训,然后更加健康和壮大。

  他还是一个非正常成长的年轻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太多的希望和呵护,被寄予了太厚重的责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长辈,目睹了他们的出生和成长、时时给予鞭策和激励、处处送出关怀和温情。

  在二十年之际,他们对这个青年人有什么话要说?哪一些成长的故事令他们记忆深刻?他们如何憧憬和规划他的未来?

  新浪财经陆续推出“二十年记忆”约稿,由亲历证券市场二十周年的代表人物来为您讲述他们的“二十年记忆”。

图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图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

  原文标题:被严重低估的中国金融成功转型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

  经过次贷危机的洗礼,目前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充满活力。在未来五年,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应该说,中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长足的成功。

  在2003年,中国银行业可能已经陷入在整体上技术性破产的境地,而到了2005年,证券公司也已岌岌可危。但随后的七年,中国金融体系缔造了奇迹。

  以银行业而言,从2003年底开始的国有银行改制上市,到如今中国银行业普遍地资本充足率接近12%,ROE和ROA等指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不足3%的资产不良率和超过180%的拨备覆盖率均显示中国银行业绩效良好风险不高。中国银行业在全球银行排行榜中出现的频率和排位都越来越高。

  以资本市场而言,2005年证券公司尚处于持续亏损状态,市场低迷且容量有限。但而今证券公司资本充足风险内控机制良好,基金公司等也有了长足发展。原来看起来几乎难以解决的非流通股减持问题已接近尾声。此外,创业板、股指期货以及融资融券等也平稳推出。市场的容量有了长足发展。A股市场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影响着全球股市,也感受外部市场的冷暖。

  被低估的中国金融成功转型

  回顾过去七年来中国金融体系发生的变化,我始终认为中国金融改革的成功被严重忽略了。梳理金融史,你很难发现一个大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在政府没有大规模耗用财政力量,也没有付出牺牲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巨大代价,就不露声色地将系统性风险化解为无形。当年温总理在评论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改制上市时,用了“背水一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悲壮句子。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上市,显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资本市场方面,市场容量和估值都是五年前不可想象的,全球较大的IPO越来越频繁地发生在A股市场。尽管创业板目前估值偏高,但作为对冒险和创业精神的珍惜与鼓励,相信这种估值在数年内仍可维持。在未来5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容量至少可以扩张50%以上。

  目前即便在西方,几乎很少有人怀疑中国还存在系统性风险。比照一下次贷危机后的美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用到了极致,但金融体系仍然脆弱,有毒资产尚未得到大规模清理,未来五年内,美国即便付出了财政赤字高企,以及低利率软汇率的代价,但其体系性风险能否解除,仍属未知数。两相比较,可能国际和国内都对中国金融体制的成功转型,都存在着低估。至少百年以来,尚未出现有哪个大国以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小的社会和经济代价,如此成功地使接近崩溃的金融机构,脱胎换骨为稳健发展的机构。

  回顾过去七年金融改革成功的经验,也许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改制上市,使银行资本金得到充实,问题资产得以清理,公司治理结构得以改善;二是2003年到2007年,正好是中国经济景气高涨期,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三是中国金融体系大规模改进其金融IT系统,数据大集中,从技术层面克服了银行管理层级长的问题;四是较快的信贷增量和稳定的存贷款利差,有利于金融机构得到扶持而走出困境。券商和基金公司也同样得益于上述因素,不仅如此,中国金融体系转型中的起伏,一直没有对经济稳健运行造成太大波动。

  回顾次贷危机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发生的变化,也许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新增信贷明显增加,存贷款利率均处于历史低位,经济增速从略高于6%迅猛回升至接近12%,这种状况延续了8个季度。二是次贷危机使得银行贱卖论消逝了,中国银行业的改制,有意无意地利用了国际资本市场泡沫破灭前夕的时间窗口;并在危机中大体回购了银行股份。三是金融机构经历了国内外金融市场大起大落的考验,迄今尽管表现良好,但次贷危机带来的金融代价,到底在何时以多大代价体现,尚缺乏充分的评估。这也并不令人惊讶,毕竟次贷危机至今,中国政府没有对其应对危机的措施进行过后评价,也许现在就作出这样的评价还为时过早到,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通货膨胀的何去何从,都只是后危机时期的并发症。

  估值已低谷 增资将高峰

  总结当下的金融体系现状,或许可形容为估值已低谷,增资将高峰。所谓估值已低谷,原因在于:一是目前上市银行市盈率、市净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即便如此,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仍然难以得到投资者的认可,这折射出对行业前景看法的分歧。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分歧是理性的。毕竟银行盈利不可能如前三四年那样快速增长。

  二是次贷危机以来的刺激政策告一段落,经济增长转型和宏观政策回归常态给银行带来压力,使得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估值产生分化。

  三是就可以预见的2011年,信贷增量的收紧,加息周期的降临、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要求的提高等可能措施,也是估值处于低谷的原因。

  所谓增资将高峰,原因在于:一是资本市场的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仍然非常活跃,扩容迅速。二是巴塞尔新协议使得一级资本的重要性大大上升,资本缓冲、逆周期资本补充要求,以及对具有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额外资本要求等,都使得未来全球金融业杠杆趋降,增资压力上升,中国也不例外。

  二是国有银行从改制上市以来已经时间不短,其筹集的资本金、持续分红以及业务快速扩张之间必须重新平衡,这也使得银行有增资压力。

  就过去七年而言,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就次贷危机至今,中国金融体系避免了体系性风险,就当下而言,中国金融业估值在低估、增资有压力。就长期而言,新兴国家的经济金融成长似乎和欧美日日益分化,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似乎也在摸索适合自身的金融发展路线图,并有可能在形成自身的金融国策。

  

> 相关报道: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