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证券 > 证券市场二十周年:向上生长 > 正文
1990年到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走过了第二十个年头。如今它正如一个青年人,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偶尔会犯些小错误,从中吸取教训,然后更加健康和壮大。
他还是一个非正常成长的年轻人,从一出生就被赋予了太多的希望和呵护,被寄予了太厚重的责任。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长辈,目睹了他们的出生和成长、时时给予鞭策和激励、处处送出关怀和温情。
在二十年之际,他们对这个青年人有什么话要说?哪一些成长的故事令他们记忆深刻?他们如何憧憬和规划他的未来?
新浪财经陆续推出“二十年记忆”约稿,由亲历证券市场二十周年的代表人物来为您讲述他们的“二十年记忆”。
作者: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股市20年来,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在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巨大动力的同时,也累积了许多引人动容的故事,并且在许多方面改变了不少看起来似乎并不相关的领域。
金融研究领域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中国还没有股市的时侯,每每看到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海外媒体上连篇累牍的市场分析与行情走势信息时,一方面觉得这些信息短期内似乎离中国很远;另一方面也暗生期许之情:何时中国的财经媒体每天也有大量的市场动态与信息可以密集地向公众发布,以促进市场效率地提高。
如今20年过去了,当年心中的暗暗期许已经成为现实,现在围绕股市创办的媒体如雨后春笋,令人目不暇接,网络更是成为重要的证券信息渠道,便捷而成本低、覆盖广。
股市魅力巨大
事实上,股市在改变金融领域的时候,也在影响着我国的金融市场以及市场里的投资者们。
伴随着我股市的快速发展,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影响力的提高,使得国际市场开始更多关注中国市场走势,关注中国政策动向,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宏观政策、决策会对全球金融市场的走向产生直接影响。
除去宏观面之外,其魅力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也不可小窥。
在同学圈子中,我经常提及,也多次写到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一位此前在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工作的同学,他不幸身患重症,在医院重症观察室昏迷数日,可谓九死一生。为此,家人和同学都十分焦急,轮流探望,多方关照。
令人欣慰的是,此君以十分顽强的生命力苏醒了过来,家人、 十分高兴。但是他刚刚做完手术,身上插着不少仪器尚不能说话,同学们也只能在窗外探头看望,唯一沟通的渠道,就剩下重症观察室护士传递出来的纸条。大家翘首以盼,待护士传递出字条,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歪歪斜斜的大字:大盘!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中国的股市具有如此的魅力?这恐怕不是仅仅用所谓的“沉迷市场”等词汇解释得清楚的事情。
我也就此问过不少市场的参与者,他们有企业家、研究人员、作家、律师、教师等,特别是企业家,我问道“你们为何不好好经营自己的企业,反而投身股市”?不少企业家的回答十分接近——股市是中国所有的市场中不需要审批的,没有准入门槛的,也是相对公平透明的一个地方。
比如要经营一个餐厅,相比之下,不知道需要经过多少次审批,接受多少次检查。但是在股市上投资就不用应付这些,在电脑面前,依靠自己的判断,依靠自己的勇气与知识,自己能够独立承担决策后果,而且还有税收的优惠。待做过实业之后再做股市,他们感到非常轻松。
市场是一面镜子
我在想,我们一直批评中国股市估值高,这个显著高于国际水平的估值显然是不合理的,但是在这种不合理的背后,是否有其合理性呢?这种没有门槛的准入,相对平等的竞争,在一个具有浓厚审批管制特征的环境中,无疑会具有溢价。一个自然的推演是,什么时候各个行业的管制审批大幅度放松了,中国股市估值的高水平可能才会逐步降低下来。
无论是舆论还是实际决策中,经常见到一些雷人的话和过于自大的判断,一些无视市场实际规则的决策。如果他们经过市场的起伏洗礼,我相信此类话语与行动会大大减少。
因为经历过市场起伏的投资者,首先会尊重市场本身的内在逻辑与力量,所以不太容易产生过于自负的判断。而有一定实际市场操作经验的人士,通常在市场和实际经济运行面前较为谦卑,因为实际市场运行如此复杂,多数人的看法可能都只能是从特定的侧面和角度展开的对市场的尝试性理解,是否正确,市场马上可以检验。
因此,每当看到有十分自大、蔑视市场内在规律的言论和行为,我就有一个建议想对他们说:开一个户,到市场上来漂洗一下,之后对于自己和市场的看法,必然会清醒得多、客观得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起起落落的市场,倒像是一所客观的学校,一面清晰的镜子。
诗人元稹曾经给白居易写过一首诗:“二十年来谙世路,三千里外老江城”,在经历世事的起伏之后,诗人在感叹年华老去;但是对中国股市来说,20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历程,在2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发达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尽管有曲折有挑战,但是,20年来中国的投资者和决策者对于股市的运作更为熟悉,股市也日益成为中国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必然会在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