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证券 > 成长下的烦恼:中国创业板周年记 > 正文
□ 简直 | 文
创业板的暗中推动者们着眼于创设一个实质上取消发行审批的注册制市场,但这事不能明说
2001年,第一波创业板攻势偃旗息鼓时写过一篇《创业板祭》。近十年之后,一个以“创业板”之名的市场已开张近一年,再来为此事动笔,按理该是庆生,但一下笔,仍挥不去悲愤之感,索性再祭奠一回。
十年弹指一挥。国人初议创业板时,面对的是沪深主板市场上主要股权不能交易、因而不能正确为上市公司定价的问题。因为最初开设沪深股市目的在于为国企改革筹资,从上到下都将股市作为提款机,从没想过资本市场能通过为企业和资本定价,成为大国崛起的金融轴心。作为提款机的股票市场,新股能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公司控制权的交易,总市值的管理,乃至公司治理,从未真正成为握权柄者关注的焦点。当时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仅仅主要股权不能流通,沪深市场的意义已失去大半,于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出“科技”“创新”的幌子,试图说服在上位者,以“创业板”之名,忽悠出一个全流通的资本市场。
此举当然也是“中道崩卒”了,到2001年,随着美国网络股的大崩盘,这事也就不了了之。2004年,深交所股票代码停用了000,启用了002,以此为由头重装上阵,继续发开新股。交易规则方面本无实质区别,但为了给各方一个“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感觉和政绩,这个002板块被叫做“中小企业板”。以此为标志,上一波关于创业板的全部提议及讨论全都画上句号。
2005年,各种因素风云际会,沪深市场开始了伟大的全流通改革。改革后的市场,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市场本来面目:大股东的股票也能在市场上卖钱了。可以说,以全流通改革为标志,第一波暗中推动所谓创业板的人们,其实已实现初衷。
但是,仅仅实现股权全流通的沪深股市,仍然不能说是完全正常的资本市场。影响沪深股市对新股及已上市公司客观定价的最大也是最后一个顽症——发行审批制,仍然得意洋洋地存在着。由于发行审批,政府的有形之手挑选着拟上市公司,调节着新股发行的节奏,控制着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在长达20年的漫长岁月里,一步一步使沪深股市成为危险的人工堰塞湖。
和上一波提议创业板的背景一样,人们很快发现在现有沪深市场格局内一举解决问题属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适逢美国和欧洲发生金融危机,作为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一项举措,创业板之议再次借尸还魂。这一回,创业板的暗中推动者们着眼于创设一个实质上取消发行审批的注册制市场,但这事不能明说,明说了无异于虎口拔牙,肯定无法虎口脱险。于是,老一套又来了:科学发展、自主创新这类富有政治正确性的字眼就成为说服大佬们放行创业板的逻辑基石。为了包装一个自由的资本市场,人们在它的外面涂上了糖衣。
可悲的是,以谋求注册制自由发行为内核的创业板,在披上科学发展、自由创新、扶持中小企业的糖衣之后,推动者发现,糖衣被收下了,内核被扔了出来。2009年秋天,这个叫做创业板的市场在各种包装之下隆重出台。这个所谓的创业板,除了代码由中小板的002进一步变成了300,在发行上市审批乃至交易规则的方方面面,与中小板、主板,没有任何实质性区别——除了新代码的推出令市场大感兴奋,一种对新生事物的饥渴感进一步推高了这个虚拟板块的整体估值。
对于市场关于“创业板与中小板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要推出这么一个估值更离谱的板块来戕害投资者”的指责,监管机构经过潜心研究,假戏真做,有模有样地向市场交代:我们这个创业板,不是新在发行上市交易规则上,是新在对企业主营业务和商业模式定位上;为了突出这个独特定位,创业板拒绝一些企业和行业,欢迎一些企业和行业。力称创业板设立无新意的论者们看到有形之手以这样无畏而有力的歧视政策来回应批评,集体哑火。
面对这样一个惟有代码是新的,其他方面都是旧制的创业板,惟有以文祭之。不管以何名目,市场主体(也就是拟上市公司和潜在公众投资者)期望看到的是一个发行无须审批、买卖双方意愿决定公司能否挂牌交易的集贸市场,不幸的是,这回它们把“创业板”这个名头用掉了,下一回力主市场正常化的大家们,又以何种名目来重新忽悠呢?
作者为投资业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