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水皮杂谈:通缩的幽灵在空中飘来荡去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9日 22:39  华夏时报

  德国队终于止步世界杯,多少让英格兰队的球迷心灵寻找到了些许的安慰。因为如果不是裁判老眼昏花硬把兰帕德打入德国大门的那个进球吹掉,那场球最后的赢家还不一定是谁呢!

  但是即便是安慰也是些许安慰,德国队的失败并不能让英格兰起死回生,重新来过,足球是圆的,足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德国队大热之时其实已经埋下了败走麦城的隐患,这叫盛极而衰。

  北京银行和《华夏时报》一起搞了个理财世界杯的擂台赛,水皮代表的是英格兰队,而英格兰又代表八种理财产品之中群众基础最好的股票投资。在水皮看来,英格兰队是这届世界杯中最冤的球队,有实力没运气,正如中国的股市一样。

  为什么这么讲呢?

  中国经济的实力是摆在那里的。2010年第一季度的GDP都到了11.9%的过热边缘,和欧美还在为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拼命挣扎的处境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半年的上市公司预警又表明,超过70%的业绩均有增长。但是就是这样的经济体,今年以来上证指数的最大跌幅超过30%,跌幅居然超过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你让全中国的投资者找谁说理去?

  没地方可以说理,就是代表官方的新华社也在日前发表了洋洋洒洒近5000字的长篇评论“股市震荡发出的讯息”,从宏观说到微观,从国内说到国际,结论是“不能忽视股市震荡的内在警示,也不放大股市下行的消极效应——支撑股市的中国经济虽然面临“两难困扰”,但是开局良好,中局稳健,后势可期。话是这么说,但是市场为什么又会这样呢?

  货币政策还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中国金融界的管理层但凡有点学问的,都受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至深。货币供应学派的教父弗里德曼那句“一切通胀都是货币现象”名言被无数的人挂在嘴边,铭记心中,刻在脑中,所以只要货币发的多一点马上就有通胀的叫嚣。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的刺激计划就像要了有的人的命一样,防通胀防通胀喊了整个一个2009年和半个2010年,现在突然发现,通胀尤其是恶性通胀不但没有来,通缩的幽灵却已经在我们的家门口探头探脑了。

  这个不大不小的笑话完全是那种习惯性紧缩的思维造成的,更是那种食洋不化机械刻板的偶像思维造成的,弗里德曼的确是认为一切通胀都是货币造成的,但是,他老人家的完整表述确切地说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从长远的角度看是这样的。什么是长远,长远是由无数的短期构成的,短期和长远是一回事吗?

  当然不是一回事。

  其实,弗里德曼算不上货币供应学派的鼻祖,老祖宗应是另一位美国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的欧文·费雪教授。正是这位欧文·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交易方程式:MV=PT。其中,M表示一定时期流通中货币的平均数量;V表示一定时期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即货币流通速度;P表示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

  这个方程式表明货币数量和人使用次数必等于名义收入。费雪认为V长期内可视作常数,而在充分就业下,T也是稳定的,也可视作常数,因此只有P和M才是最重要的,于是方程式便转化为货币数量论,当M变化时,P作同比例的变动。按照这样的理论,如果货币投放增加30%的话,那么物价就会有同样30%的增长,2009年的物价就该如此,全年货币投放增长17.5%,物价同样也该有17.5%的增加。

  但是,该涨的并没有涨,原因在于金融危机并非常态也并非长期变量,不管是费雪公式还是弗里德曼的结论在此都失效,不管是暂时的,还是短期的,失效就是失效。

  失效的资金去向之一是沉淀。金融危机的本质是流动性不足,在人心惶惶之际增加的投放起不到刺激周转的作用,相反“铁公基”项目正是吞噬长期资金的无底洞。

  失效的资金去向之二是投机。金融危机没有消退,通胀阴影又高悬头顶,投资者的大量资金就必须寻找抵御性品种,房地产首当其冲,房价的高涨化解了通胀的压力。

  失效的资金去向之三是流失。中国国内目前正在出现第三次移民潮,中产阶级主导的投资移民导致每年有近千亿的美元流出境外,连美国也放宽了对于中国的投资移民审核,目的就是吸引中国资金,更不用说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人民币而导致的流出。

  失效的资金去向之四是透支。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翻倍超过美日成为全球第一,很大原因在于政府补贴刺激,但是同时伴随的却是价格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还大幅下降。

  失效的资金去向之五是紧缩。央行2010年已经三次提高准备金率到了17%,距2008年高点仅差0.5%,股份制商业银行处于无钱可贷的窘境,不得不顶风再融资,否则又会突破银监会的监管底线,温州民间借贷的利率上半年已经达到20%,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

  产能严重过剩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不存在供不应求造成的通胀,只有输入性的结构性通胀的压力,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波澜不惊,原油、有色金属价格相对平稳甚至下降,是不可能形成通胀的。房地产市场低迷,汽车市场低迷,欧洲市场低迷,中国经济又能承受多少低迷?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